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的特征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对信息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明确信息的一般性特征;2.情感目标:通过对信息特征的认识,知道信息交换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元素;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直接观察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什么是信息2、掌握什么是信息的特征教学难点:1、信息概念的理解2、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教学方法:课堂演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信息1、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
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学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学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学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学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总结: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更确切一点,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种普遍形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
2、在做了上述讨论后,再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信息?回到信息的定义上,并说明信息定义的多样性,明确信息与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个要素。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提出问题:古代人们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学生回答)在古代,烽火的含义是为了报警有外敌入侵。
但是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
这说明了信息具有载体依附的特性。
同时大家要特别注意信息与信息的载体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经验。
同样一则新闻我们在广播上听到了,在报纸上也看到了。
因此对于同样的信息,可以加载于多种不同的载体之上。
2、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学生回答)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
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3、显示案例,如“根据书面通知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空等一小时,因为活动临时变更地点,而最新的电话通知因没带手机而没有接到”、“父亲去某城市开车迷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等等。
(信息的时效性)4、一个面包分给大家吃,分的人越多,每人吃的越少:而一句赞美的话说给大家听,听的人越多,快乐的人也越多。
以此来讲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是可以无限复制的,鼓励大家不要吝啬自己赞美的话。
(信息的共享性)5、诸葛亮的空城计。
(图片)要求学生简单讲述。
(信息的真伪性)6、提出问题:信息还具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信息的传递性等等)7、课堂练习:请用连线把下面关于信息特征的资料正确连接。
A 信息时效性 E 中国田径110M 栏刘翔取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已广为人知B 信息价值性 F 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C 信息真伪性H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D 信息传递性G 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三、总结:1、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2、信息的特征信息具有的特性有好多,如时效性、可共享性、依附性、价值性等等。
四、布置作业:1、请使用一些生活和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信息的特征。
2、完成课本中课后的探究练习,并填写以下表格。
3、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章第2节内容,通过对身边的信息技术的发掘和对信息技术的历史的探索,让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内容、应用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生分析】学生对以前和现在的信息技术应用有些了解,但是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展望可能了解更少。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信息技术的概念,知道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的定义。
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发展趋势和信息技术未来展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和“信息技术应用”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家庭、社区、生活、个人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阅读课文内容和相关的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通过观看“信息技术展望”演示文稿,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情。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发展历史及信息技术展望难点:信息技术展望【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历程和展望信息技术,叙述性内容较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及发展历程,学生容易理解,以自学为主;对于信息技术展望,提到了很多新技术,由于学生接触较少,很难理解,所以尽量多的给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资料,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充分交流和讨论,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第二章信息获取第一节信息需求的确定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二章信息获取在教材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
本课要求学生根据任务或问题分析并提炼信息需求,需求分析是后面各章学习的第一步;明确信息需求是随后几节的前提。
可见信息需求的确定至关重要。
所以只有明确了需求,才能考虑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下一步信息活动。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这为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的内容和类型;2、学会根据指定的任务或问题来确定信息需求的同时设计一张信息需求表来帮助自己梳理信息需求;3、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合理的利用信息来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善信息需求表,使学生熟悉信息需求表,能够独立设计信息需求表,并且能够熟悉、有效的使用信息需求表来解决给定的任务或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结合当前的信息社会,能够辨识信息对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2、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自觉的确定信息需求的意识;3、学会根据指定的任务或问题来确定信息需求的同时设计一张信息需求表来帮助自己梳理信息需求;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需求的确定。
难点:掌握所需获取的信息类容与信息类型,在完善信息需求表的同时能够独立制作信息需求表;五、教学方法:采用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让你来策划一次劝告青少年不要吸烟的宣传活动,你会怎样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首先,我们肯定会先考虑宣传活动的内容应包含哪些方面才能达到‘劝告’的目的,具体为:香烟的成分有哪些?吸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有哪些?是否有典型的受害事例?列举出劝阻吸烟的宣传品。
然后又采用哪些手段或从哪些渠道才能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上面的问题就直接引出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的确定。
讲授新课首先,提出一个观点:获取信息是人们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获取信息,首先要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然后,举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经常都在进行着需要获取什么信息的思考判断和选择。
例如早上出门,要不要带伞或添减衣服,人们会很自然地去关心当天的天气预报;高中毕业要报考大学,同学们很自然地会去了解各个大学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录取要求和报考情况……甚至行走在路上,人们也时不时地观察着行人和车辆的位置、速度、方向等路况,以便择道行走、保证安全。
最后,由以上的例子来引出信息需求的含义: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所需信息的内容,即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二是所需信息的载体形式,如文本、图、声音、视频等。
所以,确定信息需求要从内容和载体两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
确定信息内容在讲解确定信息内容这个知识点的时候,须提醒学生先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考虑一个完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列出相关的问题来将思考分析具体化,然后由具体的问题构成所需的信息内容大纲,再从信息需求里筛去自己已经确切了解的信息,剩下的就是需要获取的信息。
确定信息的类型先给出信息的类型的含义:就是指信息的载体形式。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任务的完成或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主要的信息类型有:文本(事实材料、观点……)、数据、图、声音、视频等。
提醒学生在确定信息需求时可以设计一张信息需求表来帮助自己树立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表的事例见书本第九页。
最后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4-6为以小组为“保护野生动物”这一主题活动制作一张信息需求表,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归纳总结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学生跟着老师回忆所学的知识,包括:信息需求的含义?第二节信息来源的确定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二章信息获取在教材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
本课要求学生根据任务或问题分析并提炼信息需求,需求分析是后面各章学习的第一步;明确信息需求是随后几节的前提。
可见信息需求与来源的确定至关重要。
所以只有明确了需求,才能考虑完成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下一步信息活动。
二、学情分析:我所教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电脑,对电脑的基本操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这为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真分析信息需求,有效合理的利用信息来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完善信息需求表,使学生熟悉信息需求表,能够独立设计信息需求表,并且能够熟悉、有效的使用信息需求表来解决给定的任务或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关注生活当中信息来源的变化;2、通过与学生交流不同信息来源的优点与不足,体验不同信息来源对人们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的确定。
难点:能够正确的选择可用、可靠的信息来源。
五、教学方法:采用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首先,教师提问:“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需要的信息?哪些信息来源更合适、更有效、更可靠?”结合生活常识归纳出信息来源的种类及其优缺点: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可谓多种多样,按照承载信息的载体的不同,信息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类: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人和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