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章集合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一、欢迎词: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
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一年,…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二、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
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必修①第一章13课时(4+4+3+1+1)+第二章14课时(6+6+1+1)+第三章9课时(3+4+1+1);必修②第一章8课时(2+2+2+1+1)+第二章10课时(3+3+3+1)+第三章9课时(2+3+3+1)+第四章9课时(2+4+2+1).上课方式:每周新授5节,问题集中1节。
学习方式:预习后做节后练习;补充知识写在书的边缘;主要活动:学校、全国每年的数学竞赛;数学课外活动(每期两次)。
6.作业要求:(期末进行作业评比)①课堂作业设置两本;②提倡用钢笔书写,一律用铅笔、尺规作图,书写规范;③墨迹、错误用橡皮擦擦干净,作业本整洁;④批阅用“?”号代表错误,一般点在错误开始处;⑤更正自觉完成;⑥练习册同步完成,按进度交阅,自觉订正;⑦当天布置,当天第二节晚自习之前交(若无晚自习,则第二天早读之前交)。
⑧每次作业按A、B、C、D四个等级评定,分别得分5、4、3、1,每本作业本完成后自行统计得分并上交科代表审核、教师评定等级,得分90%~98%为优良等级,98%及以上为优秀等级;三、了解情况:初中数学开课情况;暑假自学情况;作图工具准备情况。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一.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集合是近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它还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术语的科技文章和科普读物中比比皆是,学习它可为参阅一般科技读物和以后学习数学知识准备必要的条件。
二、讲授新课:1.集合有关概念的教学:考察几组对象:① 1~20以内所有的质数;②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③所有的锐角三角形;④x2, 3x+2, 5y3-x, x2+y2;⑤东升高中高一级全体学生;⑥方程230+=的所有实x x数根;⑦隆成日用品厂2005年8月生产的所有童车;⑧2005年1月,广东所有出生婴儿。
A.提问:各组对象分别是一些什么?有多少个对象?(数、点、形、式、体、解、物、人)B.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简称集)。
C.讨论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分析“好心的人”与“1,2,1”是否构成集合?→结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是互异的,是无序的。
即集合元素三特征。
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D.分析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并指出元素:不等式x-3>0的解;3的倍数;方程x2-2x+1=0的解; a,b,e,x,y,z;最小的整数;周长为10cm的三角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全班每个学生的年龄;地球上的四大洋;地球的小河流E.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2.集合的字母表示: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
②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集合A,记作:a A。
③练习:设B={1,2,3,4,5},则5 B,0.5 B, 3 B, -1 B。
3.最常见的数集:①分别写出全体自然数、全体整数、全体有理数、全体实数的集合。
②这些数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我们用符号表示:N、Z、Q、R。
③正整数集的表示,在N右上角加上“*”号或右下角加上“+”号。
④练习:填∈或∉:0 N,0 R,3.7 N,3.7 Z,三.小结:①概念:集合与元素;属于与不属于;②集合中元素三特征;③常见数集。
四、巩固练习: 1.口答:P5 思考;P6 1题。
2.思考:x∈R,则{3,x,x2-2x}中元素x所应满足的条件?(变:-2是该集合元素)3.探究:A={1,2},B={{1},{2},{1,2}},则A与B有何关系?试试举同样的例子课 题:§1.2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二) 教学要求:更进一步理解集合、元素等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重点: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集合概念?什么叫元素?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征?集合与元素有何关系?2.集合A={x 2+2x +1}的元素是 ,若1∈A ,则x= 。
3.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二、讲授新课:1. 列举法的教学:① 比较:{方程210x -=的根}、{1,1}-、2{|10}x R x ∈-= ② 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
→P4 例1③ 练习:分别表示方程x(x 2-1)=0的解的集合、15以内质数的集合。
注意:不必考虑顺序,“,”隔开;a 与{a}不同。
2. 描述法的教学:①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为{|}x A P ∈,其中x 代表元素,p 是确定条件。
→P5 例2② 练习: A.“不等式x-3>0的解”与“抛物线y =x 2-1上的点的坐标”用描述法表示 B. 用描述法表示方程x(x 2-1)=0的解的集合、方程组⎩⎨⎧=+=+2732223y x y x 解集。
C.用描述法表示:所有等边三角形的集合、方程x 2+1=0的解集。
③ 简写原则:从上下文关系来看,x R ∈、x Z ∈明确时可省略,如{|32,}x x k k Z =+∈,{|0}x x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如{(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
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④练习: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方程x3-8x=0的解集。
三、巩固练习:1. P5 3,4题。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大于0的所有奇数∈Z,x∈N},则它的元素3.集合A={x|4x3是。
4.已知集合A={x|-3<x<3,x∈Z},B={(x,y)|y=x 2+1,x ∈A},则集合B 用列举法表示是 。
5.已知集合A ={x|x =2n ,且n ∈N},B ={x|x 2-6x +5=0},用∈或∉填空:4 A ,4 B ,5 A ,5 B6.设A ={x|x =2n ,n ∈N ,且n<10},B ={3的倍数},求属A 且属B 的元素集合。
7.若集合{1,3}A =-,集合2{|0}B x xax b =++=,且A B =,则a= , b= 。
四.小结: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关键是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课 题:§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三.学法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提问: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如何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10以内3的倍数;(2)1000以内3的倍数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0 N ; Q ; -1.5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