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层层剖析领悟涵多媒体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
(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生: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
生:当然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
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
(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生: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
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师: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
(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同桌一人读一句)生: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
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感觉有点乱。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
师: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
(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生齐: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生齐: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课题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研究性学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一、筛选、下载资料;二、整理、编辑资料;三、完成并存盘;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
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
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
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课题三:新闻发布会一、提问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
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课题四:走近书籍一名言导入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
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容)介绍一本好书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
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
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
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生活拓展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课题五::如何写人研究目标:1、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变化。
2、完成习作: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一位小伙伴的特点,也可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合理的续写。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研究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谈话导入,明确目的1、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新面孔,结识新朋友,并在后来的相处中不断加深了解。
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记忆的长河里搜索一下这些人留在我们心里的印象。
2、板书课题:留在心里的印象。
联系实际,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你们初次相见时是怎样一番情景?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第一印象?2、指名回答:后来你们在相处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你对他(或她)的印象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课件出示上述两组问题。
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3、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叙述时态度要大方,语句要通顺,把事情说具体。
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小组成员逐一说完后,选出本小组说得最好的的人。
4、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行进巡视,相机指导。
汇报交流,集体评议小组推选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师生集体评议。
全课总结。
课题六: 诗歌研究研究目的:1.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
2.让学生从诗歌里得到美的熏。
研究重难点:通过阅读报刊、书籍以及采访等途径,搜集诗歌。
研究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6首诗歌。
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
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
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
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
(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①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学生稍作了解。
②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
学生稍作了解。
(2)什么是现代诗:①按照作品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②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