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学科总结
三年级数学是今年新课标改革的内容,课程增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章节,这也大大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相对于以前三年级的教学目标来讲,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下数学学科的总结。
一、课堂教学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学生正处在三年级的过渡时期,在一二年级以基础为主,比较简单,基本可以独立完成。
到三年级,学生学习难度增大,解决的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多的是需要讨论和小组合作。
所以,我在课堂上大量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互相沟通、合作的乐趣,同时能够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并且能自己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印象更加深刻,远比老师的灌输式教学要好得多。
(二)让生活更亲近数学。
1.数学源于生活。
不错的,数学的思维本来是很抽象、难于理解的,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才能为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能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感知生活,感知数学。
对于7-12岁的儿童来说,正处于感知认知阶段,他们对于生活的各种认知是很鲜明的,正是因为处于这个年龄特点,每节新课的引入我都是以生活角度引入,抓住学生的兴趣,比如第六单元从游乐场的游玩设施的价目表开始导入新课。
(三)数学知识和数学实践相结合。
1.数形结合。
数学中除了纯计算题,还有很多有关几何的问题,经过做一些题和一直以来的教学经验,通过图形来表示题意,再去列式计算就一目了然,提高了解题的效率。
如:第五单元的《倍的认识》的归一和归总问题上,先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将已知和未知标注图上,这样题意更加清晰,思路也明确很多。
很多时候做题没有思路的
时候,画一画示意图,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就很容易找到突破口,我自己很重视这一方法。
2.操作实践。
我发现很多题目如果是通过画图或者图形的操作会变得很容易理解,比如第八单元的《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折纸很容易理解题意,并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正方形,再继续找到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的不同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充分体验了几分之一的意义。
(四)追求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发展和培养。
如在讲解出示第五单元《倍的认识》时,出示我国野生动物图片,同时告诉学生要保护动物,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二、培优辅困方面。
(一)培优辅困是教学过程的重点之一。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课上的接收能力也不一,难免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就必不可少了。
只有这样全班才能共同进步。
1.在课上,多提问、多关注这些反应较慢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使之感受老师的关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2.在课下,利用早读前或者放晚学后对他们进行辅导,谈心等等,打开他们的心结,给他们开小灶,详细的讲解其不会的题目或知识。
3.在平时,他们取得了点滴的进步的时候及时的对他们鼓励、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充满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三、家校联系方面。
通过电话、短信或者家校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联系。
(一)与家长沟通学习情况
1.主动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很关键因素,也就是在家中,没有老师的督促和教导,是否能够自我约束是能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
如果是在家中有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学校,基本也不用老师的督促,就基本都可以做到认真学习,并且知道如何去学,自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自我提升。
2.主动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一般是通过反映考试成绩和家庭或者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向家长反映。
那么在学校的表现和自我的学习习惯是息息相关的,互相联系。
比如孩子每天在学校都是按老师要求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并且能自觉的完成其他作业,就说明是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与家长沟通生活情况
1.在学校的生活,大部分是学习生活,还有就是课间的活动,通过这些可以表现一个孩子的性格、品行等,这也直接反映了孩子在家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
2.孩子在家中的生活情况,主动向家长询问孩子在家中除了学习之外都做些什么,比如是否帮家长做一些家务,或者是孩子平时都是和什么样的孩子玩,和什么样的人接触的,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性格、品行,也会影响到他的做人,所以这些都是我应该也必须去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