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会议欢迎词【篇一:学术会议开幕致辞】学术讲座开幕致词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阳春五月,春意盎然。
今天,在多方的努力下,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心动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妇产委员会委员、中国产前诊断专家委员会专家张桂珍教授来院授课。
我谨代表xx市中心医院全体职工向远道而来的专家、同仁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张教授从事小儿心脏超声心动图诊断和研究工作30余年,精通先心病、复杂心脏病及成人各种心脏病的超声诊断,潜心研究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近20年,完成上千万例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编《实用超声心动图学》,《先天性心脏病图谱》,《实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学》等著作。
我们举办此次学术讲座,将为从事小儿心脏超声心动图诊断和研究的专家、同仁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术意见、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的平台,籍以增进大家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交流与合作。
我们相信,通过为期两天的学术讲座与交流,与会各方将更加了解,合作将更加深入,友谊将更加深厚和持久。
我们祝愿,所有与会人员都能通过此次学术讲座,增进交流,切磋学艺,收获超声医学学术发展的丰硕成果。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学术讲座,有更多的朋友了解超声医学,我们愿与大家一道,携手并进,共谋发展。
最后,预祝学术讲座圆满成功!祝大家工作愉快,身体安康!谢谢大家!【篇二:医院学术会议欢迎辞】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下午好!在这金秋送爽的季节,我们相聚在黄旗山脚。
今天麻醉医学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在我院如期召开。
我代表医院向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院传经送宝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支持我院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医学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东莞光华医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各兄弟单位的帮助支持下,全院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截至现在,我院已拥有一批强有力的品牌学科,其中我院手术麻醉科年完成手术量达5000例,2005年开业至今未发生过医疗差错事件,目前可开展的麻醉服务项目有全麻、椎管内区域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各种无痛手术等。
今天,莅临此次学术会开展讲座的屠伟峰教授即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军区总医院麻醉科即全军临床麻醉中心主任,是广东省麻醉医学领域的带头人,是有着深厚学术功底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权威专家,而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也是来自兄弟医院和基层单位的精英和骨干力量。
因此我们相信,这次学术研讨会,通过资深教授与我们分享学术前沿成果,结合各兄弟医院丰富的麻醉医学临床经验交流,必将推动东莞市麻醉医学水平的前进步伐,从而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衷心祝愿全体参会人员能在此次会议中博采学术、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收获友谊。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专家远道而来,为此次学会付出艰辛劳动,感谢各位同仁的鼎力支持!最后预祝此次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篇三:学术研讨会欢迎词】范文一:各位领导,各位易学前辈,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首届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胜利召开,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管理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此,我代表大会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祝大会圆满成功!向支持本届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地感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易学专家,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地欢迎,向中央电视台。
央视网络电视台国学耀中华专访栏目地方工作站。
张家界电视台采编播导表亲切问候和感谢易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宝库,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代表作;是现代经济管理共创和谐社会的完美经书。
是我国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石;是中华之魂!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是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号召。
社会在发展,人民在与时俱进,易经在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得到了肯定性的作用和发展,它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
让我们紧紧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的坚持改革开放,共创和谐社会,破除尘迷,用祖先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最后,祝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祝各位领导,专家及代表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范文二:尊敬的张忠纲、桐树苞先生,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在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纪念杜甫流寓陇右(同谷)1250周年学术研讨会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
这是广大杜甫研究专家们和研究人员相聚的一次盛会。
首先我代表陇南师专全体师生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出席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中国杜甫研究会、天水杜甫研究会的各位专家、会员以及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校是年轻而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
2001年甘肃省成县师范学校与甘肃省礼县师范学校合并建立甘肃省陇南师范学校,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改建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的前身省立成县乡村师范创建于1937年,至今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
学校占地面积331亩,建筑面积12.5万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77.4万元,馆藏图书35.6万册,中外文期刊858种。
建有设备齐全的办公楼、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图书馆和标准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拥有cnki期刊数据库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语言室、实验室、千兆校园网,接入了cernet和chinanet,装配了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卫星远程教育接收系统。
基本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网络化。
学校现有教职工365人。
专任教师25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4人,讲师108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1人。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0人,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硕士学位的教师32人,外聘教授7人,客座教授33人。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普通专科生4918人。
学校内设16个处室职能部门、2个校级科研机构、1所附属实验学校和10个教学系,有15个教育类专科专业,4个非教育类专科专业和6个成人教育类专科专业。
设立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点、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普通话水平测试站、陕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函授站和西北师范大学成人教育教学点。
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持志须坚,力行以苦,朝夕勤奋,兼善求达的早期校训,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已为陇南及周边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各类人才,为陇南以及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使大家能形象直观了解我校,请各位与会朋友利用会余时间,在我校多走走、多看看。
距今1250年的唐代干元二年(公元759年),诗圣杜甫于7月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妻带子,翻越陇坂到达秦州。
十月,离开秦州赴同谷,十二月离开同谷入蜀,经历了他人生中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的不寻常阶段。
诗人不幸文学幸,杜甫在陇右的秦州和同谷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创作了117首诗作,留下《秦州杂诗》、《凤凰台》、《同谷七歌》等脍炙人口的光辉篇章。
杜甫在秦州和同谷的创作,给现今天水、陇南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两地人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不朽的诗篇,一直吸引着后世历代学者的关注,由此增添了天水、陇南厚重的人文积淀。
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议题,积极探讨,深入交流,充分展现新的研究成果。
由于条件有限,对会议服务工作不到的地方,请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范文三: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在金风送爽的深秋时节,我们相会在榕城,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近年来,面对西方科学的挑战,面对国内部分人士的非议,中医药事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
尤其是今年更是喜事连连。
5月国务院发布22号文《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八条就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7月召开了500多人参加的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
四年来我们分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的多项研究项目中医医德规范研究、中医医德评价体系研究、中医院核心价值、行为规范、环境形象建设研究,目前还在承担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研究项目。
通过研究梳理出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
值得一提的是我分会的这些研究成果,都已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采纳,并作为政府文件开始实施。
我会多位委员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贡献,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的出版书籍、发表文章,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分会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值得高兴的是由于我分会的呼吁和努力,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昨天,我分会完成了委员换届工作,新一届委员会不仅汇集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且吸收了在中医院文化建设、中医药企业文化建设、院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实践家,目前第四届委员会有委员170人、常委65人,涵盖面广,阵容强大,已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最大的分会之一。
各位代表,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中医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医药文化分为心、手、脸三个层面,也就是核心价值层面、行为规范层面、物质形象层面。
文化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形态,其产出规律、作用方式、传承路径等都表现出它的独特性。
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变异性、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特征,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们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第一,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包括中医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尤其是原创思维)、人文精神、医德伦理。
要梳理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既要继承、整合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的,还要创新先进的中医药文化。
要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
第二,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
既要打造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品牌,更要塑造中医药精神,提升中医药的形象。
第三,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包括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
国内传播各种媒体,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