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收养法贯彻执行不到 位,“事实收养”合情合理却不 符合法律规范。根据收养法第六条 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 件:(1)无子女;(2)有抚养教 育被收养人的能力;(3)未患有 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 病;(4)年满三十周岁⑧。但是, 由于法定收养条件较为严格,且对 相关法规的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 不够收养条件的人收养了子女又不 能履行法律手续,形成事实收养的 状况。并且,由于社会福利机构的 供给能力有限,政府部门为了转移 自身的责任,对不符合法律规范的 事实收养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放任态度,也导致了事实收养的大 量存在。
15
关注到儿童的福利需要,因此,家 庭在满足孤残儿童需求方面所发挥 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学者通过调查 后发现,家庭寄养给被寄养儿童带 来了可喜的变化,如生理状况得到 康复、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社 会适应能力得到加强等③。
二、我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
在前文中已提到,残疾是父母 遗弃儿童的最为直接的原因。根据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中国0-17岁的残障儿童 为504.3万人,占残障人口总数的 6.08%,占全国总人口的0.39%。其 中视障儿童24.1万人,听障儿童20.5 万人,言语残障儿童36.9 万人,肢 障儿童89.9 万人,智障儿童174.9万 人,精障儿童15.5万人,多重残障儿 童143.5万人④。根据2004年国务院 办公厅《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 策》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全国192 个专门儿童福利机构和近600个综合 福利机构中的儿童部共收养5.4万名 孤残儿童。弃婴大量增加的原因很 复杂,但是因为生理缺陷导致婴儿 被弃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一,社会化。一方面,鼓励 社会力量的介入,引导儿童福利事 业的主体多元化,从立法和制度建 设上保证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 福利社会化”并非只是一句口号, 要使相应的政策法规具有可操作 性,使社会化能够落实到操作层 面。另一方面,应适当减轻政府的 负担,这并不是指政府的责任会有 所减少,而是说政府的工作内容应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制订和完善社 会福利事业发展的目标、规划、政 策法规以及监督评价体系,为社会 力量的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
第五,政府和社会对寄养收养 家庭的监督不到位。寄养收养儿童 受虐待问题,利用寄养收养儿童进 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大量存在。 许多家长表面上说出于爱心想领养 一个孤残儿童,但实际上却可能 是企图利用寄养孩子赚取孩子的生 活补贴,一旦孩子抱回家,就不花
心思在孩子身上,甚至出现虐待、 囚禁孩子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在对 寄养家长进行监督的过程中角色缺 位,没有对收养和寄养家庭进行后 续的监控评估,社会舆论环境也没 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且相关政 策法规对于寄养收养儿童的虐待等 违法行为没有规定具体可操作的惩 戒措施。
三、我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问题
当前对我国孤残儿童福利需要 的满足主要通过院舍集中供养和家 庭收养或寄养。儿童福利机构的院 舍集中供养是最传统的孤残儿童照 顾模式,但现在许多的研究和实践 认为,这种模式由于存在结构性和 体制性等弊端,对于儿童身心健康 成长和成年后顺利融入社会存在不 利影响。在上述背景下,家庭寄养 和收养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许多 学者认为家庭寄养和收养是儿童福 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寄 养和收养不仅被认为是安置孤残儿 童的最佳选择,而且是节约国家开 支的最好方式。并且寄养和收养在 建立亲子关系,为孤残儿童营造正 常的家庭氛围,促进孤残儿童的健 康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儿童收养和寄养也存 在许多问题。
关 键 词:孤残儿童;社会福利;集中供养;家庭寄养
作者简介:杨无意,女,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与社 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24(2013)05-0015-04 收稿日期:2013年3月27日
第三,院舍集中供养不利于培 养孤残儿童健全的人格,导致其成 年后融入社会的能力不足。对于儿 童福利院内孤残儿童的生活照料一 般是相对封闭的、集中性的。这种 养育方式虽然方便管理、能够较好
16
主题论坛
地保障孤残儿童的生存需求,但却 忽略了对孤残儿童社会化的培养, 没有将他们的成长发展与外部社会 环境很好地进行协调融合,特别是 在家庭亲情、亲子关系方面存在很 大缺失,造成了他们情感世界的空 白,不利于孤残儿童融入社会。院 舍照顾模式使得在儿童福利院中长 大的孤残儿童缺乏对于正常的家庭 生活的体验,缺乏父母的关怀爱 护,缺乏与亲人的健康的情感依恋 关系,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与他 人的情感共融,缺少丰富的社会环 境的刺激,从而严重影响他们与主 流社会的融合、健康人格的形成以 及智力潜能的发挥,影响他们最终 回归社会。
第六,家庭寄养的法律支持不 足。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迄今为止还 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持,实际工作在 探索实践中不断改进,但理论工作 和立法工作却较为滞后,缺乏可操 作性的法律法规使得实际工作无法 做到有法可依,给实际工作增加了 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全国没有 统一的立法与政策,民政部颁布的 《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还不完 善,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因此各 个地方在具体执行家庭寄养业务时 带有盲目性,一些具体问题在操作 过程中出现了困难,需要进一步完 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家庭寄养工 作。
第七,孤残儿童收养寄养欠缺 社会支持,政府仍占主导,社会力 量介入不足。目前我国的家庭寄养 收养工作主要是政府、儿童福利 院、个人的参与,其他社会力量如 国际福利机构、慈善组织的介入却 很少。虽然一些地方的福利院也曾 与国际上的某些基金会合作过,但 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持,第三 部门的进入渠道不畅通,导致社会 力量没有形成制度性支持,间断性 的帮助显然是杯水车薪。我国现行 儿童福利政策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 作用,一方面使得政府的财政负担 过重,从而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 转移自身责任而对不符合法律规范 的寄养收养行为采取放任甚至鼓励 的态度。另一方面,个人、企业、
为全国范围内数万名残疾孤儿进行 手术矫治和康复,共为全国1109家 社会福利机构的4.8万多名残疾儿童 实施了手术治疗和康复矫治⑥。但 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明天计 划”针对的仅仅是有手术适应症即 能够进行手术治疗的儿童。对于那 些不能通过手术治疗和需要进行长 期康复的儿童,他们的医疗康复需 要还难以得到制度性的保障⑦。在孤 残儿童教育和就业方面,尽管政府 颁布了相关政策促进孤残儿童接受 教育和就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这些政策的可操作性有限,对孤残 儿童的帮助并不大。总的来说,当 前我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 是:孤残儿童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基 本的生活需求能够保障,但在教 育、就业、康复、医疗等方面的帮 助却极为有限,福利效果不足。
主题论坛
中国孤残儿童儿童群体,他们最需要社会的关心和爱 护,保障他们的权益是我国社会福利,特别是儿童福利的重要内容。文章先介绍 了我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孤残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问题,最 后对我国孤残儿童社会福利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僻。因此,要使孤残儿童能够正常 地融入社会,具有同正常儿童一样 的社会交往能力,生理和心理上的 康复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发展需要。现阶段我国 孤残儿童的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 足,但是这些孤残儿童同时还面 临着教育、医疗、就业等进一步的 发展问题。孤残儿童相比起同龄正 常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处 于不同的起跑线,在社会竞争中处 于劣势地位,其社会弱势群体的地 位几乎无法依靠自身的努力得到改 变。因此,孤残儿童若要改变其弱 势地位,则需要进一步的教育、就 业等支持,增强其竞争力,从而通 过社会竞争摆脱困境。
一、孤残儿童的福利需要
许多学者探讨过孤残儿童福利 需要的类型。据笔者总结,孤残儿 童的福利需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康复需要。康复需求不 仅包括生理上的康复,还包括了心 理上的康复。尚晓援等人经过调查 后发现,残疾是父母遗弃儿童的最 为直接的原因②。不仅如此,许多孤 残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到 自身的缺陷,且处于一个相对封闭 的成长环境,导致了他们的自卑、 孤僻,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 交流等心理问题。笔者曾经到四川 省儿童福利院做过义工,发现那里 几乎有80%的儿童存在生理或者智力 的问题,并且由于该福利院的地理 位置较为偏僻,孩子们每天都待在 福利院里,几乎很少与外界接触, 导致许多孩子性格都较为乖张孤
当前对我国孤残儿童的养育方 式有院舍集中供养和家庭收养或寄 养。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 国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共计397个, 工作人员1万人,集中供养孤残儿童 5万余人,工作人员和被照顾儿童的 比例约为1:5,即一个工作人员照顾 5个孤残儿童。而被收养或寄养的孤 残儿童数量为31424人⑤。当前对于 孤残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经 在全国各地基本建立并发挥作用, 孤残儿童基本的生存需要能够得 到较好的保障。同时,为了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孤残儿童的手术医疗和 康复需求,民政部于2004年启动了 “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
第三,亲子依恋关系需要。儿 童群体在心理上具有高度依赖性, 因此在他们的心理发育和人格形成 中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需要有父 母、亲情,需要一个安全而快乐的 成长环境。孤残儿童对于家庭的需 要无法由其生身父母提供,而传统 的院舍养育模式也无法很好地满足 儿童对于亲情的需求,因此家庭收 养和寄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 庭收养和寄养,能够使孤残儿童处 于最佳的成长状态,寄养收养家庭 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得到很多天伦之 乐,孩子和寄养收养家庭之间能够 建立起深厚的亲情。同时,许多学 者认为,家庭是儿童福利政策落实 的重要载体,同时,家庭能够即时
第一,从工作人员配备的角度
来看,院舍集中供养较难达到当前 对孤残儿童照顾的需求。目前我国 多数儿童福利机构的保障水平低, 职能较为单一,重生存,轻发展。 一方面,工作人员专业性较差,整 体素质较低,缺少专业的护理及康 复人员,许多服务人员是临时招聘 的,不具备专业知识。现有儿童福 利机构在对孤残儿童的“养、治、 教、康”服务中,特殊教育和康复 服务尤其薄弱。另一方面,工作人 员与被照顾儿童的比例偏低。根据 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福利机构工 作人员与被照顾儿童的比例是1:1, 即工作人员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专 人看护,能够全方位地照顾到孤残 儿童,而目前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工 作人员照顾5名儿童,与发达国家1:1 的比例还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