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对文学的积极影响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一场关于文字的白话文革命也随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当我们站在现在回顾这场革命,我们无疑要感谢我们的先烈们对此作出的巨大贡献。

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

在古代文言文以其言简意赅、便于书写的特点,而适用于书写工具较为落后、纸张比较昂贵的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晦涩难懂的弊病逐渐显现出来,甚至达到了“中国的文字艰深难写、古文难读难懂,妨碍老百姓说话。

”(——鲁迅)的地步,作为一门语言,如果已经让人交流都感到困难,那自然就更加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语言符号越简单越易于交流的这是永恒的定律。

因此简单、易懂的白话文便迅速推广开来,很多人开始加入到文学的队伍中,积极地进行阅读、写作,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同时也使得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

另外由于文言文的难懂,对于某一概念或者现象的描述,不同的人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结论。

自然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传播,所以在文言的影响下,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必然很缓慢。

白话文的出现则为之带来了生机。

首先其简散的语言更加准确的表达了某一事实。

其次国民素质在短时间内的迅速提高,使得人们开始阅读更多的国内外的书籍、报纸、杂志,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促使人们进行研究、创新,从另一方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这一点早在易峻的《评文学革命与文学专制》中就有提到“该白话文因其词句组织之平易解放,活动自由,故其表现作用,有较文言文之须受法度声律等约束,为易于骋其奥衍曲折之致,以达其透切深密之旨,而能明白晓畅者,此殆可公认。

则以学术思想之随时代进步,愈趋繁复精密,其文字上书写所使用之方式,亦必使之趋于繁复精密,以全其功用。

白话文适应此种要求而起,亦不能否认者也。

”同时这也道出了白话文于艺术和功用的意义。

由此可见白话文的推广另一方面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白话文的兴起还带动了符号的发展。

在文言文中是没有没有标点符号、无句读的,不仅读起来困难,而起意思含混,易于出现分歧。

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被后人理解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种,而这反应的教育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通过白话文运动,刘半农等语言学家将西方的标点加以改造,编入汉语中,使得白话文更加完整,同时也避免了文言文存在分歧的弊病。

从而将中国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一种文化,其是具有时代性的。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讲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遁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作为遍览古今、通融中西的胡适对此也发表过见解称“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

”早在清末裘延梁也提到“愚天下之具,莫文言若;智天下之具,莫白话若。

吾中国而不欲智天下斯已矣,敬欲智之,而犹以文言树天下之的,则吾前所云八益者,以反比例求之,其败坏天下才智之民亦已甚矣!”为使得天下智,则白话须将文言取而代之。

因此说白话文替代文言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