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试题命制规律2007-09-25 文都教育研究近几年“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我们发现“形势与政策”总的命题思想是在稳中求变,其中既有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每年又有新的命题思路。
总的看来,以下几点值得考生注意:(一)以国内为主,紧密贴合当年的国内外热点,注重反映重大突破性事件1.就国内而言,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公布的重要文件,以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讲话的内容为重点而展开命题。
具体来讲,每年的“两会”,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全会特别是通过的有关文件;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讲话;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当年的重大事件,重大社会、现实、理论热点,这些往往是命题的重要信息源和出题点。
从近几年的考研试题分析,中央全会文件报告和领导人讲话在国内部分中占比重最大。
例如,以中共中央全会文件和报告为考查点的命题,2001年文、理科第14、27题考查了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有关内容,十五届六中全会则在2002年文、理科第15题中考查,十六届三中全会在2004年多项选择30题中考查,十六届四中全会在2005年多项选择27、28题中予以考查。
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更成为命题考查重点,接连在2003年试题的14、15、27、28题,2004年分析题36题和2005年多项选择题17题中出现。
以主要领导人讲话为出题点的命题有2001年文、理科第28题,考查江泽民同志视察广东时在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文、理科第29题考察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2006年第32题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第15题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等。
2.就国际而言,以中国国家民族利益为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围绕中国对国际形势的认知和主张,内容涉及大国外交,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国际重大事件特别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欧盟等等。
如果将近年国际部分试题归类的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考查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国际局势的把握,特别是中国对发展对外关系、应对国际重大事件、回答国际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如2001年文理科的29题考查中国提出的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遵循的原则。
二是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新变化和大突破,特别是中美、中日、中欧。
例如中美关系方面,在2001年文理科第15题考查因《与台湾关系法》而引发的中美关系危机。
2004年第14、15题考查中国与印度、中国与欧盟关系取得的新进展。
朝韩关系方面,2001年文理科第30题考查了朝韩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
日朝关系方面,2003年第29题考查了《日朝平壤宣言》。
三是国际社会重大时事、热点和大国动态,如美、英、法、俄、日、印等国发生的重大时事。
例如2002年文理科第28、30题分别考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和第九次APEC上海会议。
2003年第30题继续考查上海合作组织。
2004年第13题考查欧盟建立欧元区的进展问题,第28题考查中东和平问题,第29题考查朝核问题。
2005年第15题考查以色列“单边行动计划”,第29题考查朝核六方会谈,2007年的中俄互办“国家年”的意义等。
(二)命题方式由原来的单一知识记忆型为主开始向复合材料分析型转换从历年试题分析来看,时事与政策作为考研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相对而言是考生花费时间较少而又得分率比较高的科目。
这与命题方的思路和方式有很大关系,即重大时事重点命题,命题方式单一直接,造成考查点较为集中和记忆性选择题目多的命题特点。
但是随着考研政治大纲的逐年修订和对综合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近年的“形势与政策”命题也相应出现出一些新的趋向,开始注重与多学科交叉出题,复合式分析性命题增加,特别是在大题上利用时政材料结合其它学科进行综合考查成为一大常用模式。
从题目分布来看,直接考查主要放在选择题目上,单项选择往往十分简单,多项选择在选项由5项改为4项后难度自然下降,但同时也开始出现分析性较强的题目;综合考查放在辨析与分析题目上,时事政治被命题者作为材料运用,为考查其它知识点提供相关背景和材料。
取消辨析题后,时事政治在分析题中充当材料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以2004年考研试题为例,该部分单项选择题目三道,分值3分,比2003年增加一道,考查欧盟、中印关系和中欧关系,多项选择题三道,分值6分,绝大部分还是命题方式直接,较易得分,但多项选择第28题则不再是单纯记忆性题目,而是在设计上从题干到选项都有深度和难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道比较有代表性的多项选择题。
28•“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过程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A.以色列右翼势力的阻拦B.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干扰C•美国偏袒以色列 D.伊拉克战争的爆发E•俄罗斯对“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持反对态度这道题命题方式灵活,不再直接考查中东和平问题中的表层现象,而是深入问题的里层,要求考生分析“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实施困难的原因,设计的选项迷惑性较大,需要考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国际背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才能正确选择。
首先,“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是由美国提出的反映美国中东政策的产物,它的实施建立在巴以双方共同合作的基础上,但是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反对这一计划,认为损害了本国利益,巴勒斯坦的激进组织亦是同样态度,再加上美国中东政策一直对以色列倾斜,而美国打伊拉克主要是基于萨达姆政权的不合作和对石油战略利益的追求。
所以,选项ABC是正确答案,D 项与该计划没有本质必然联系,构不成主要原因。
E项俄罗斯是“中东和平路线图”提倡者之一。
2004年考研试题中的辨析32题,时事政治被命题者作为材料运用,为考查其它知识点提供相关背景和材料。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道题:32.2003年9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七部门联手出击开展屠宰市场集中整治,严把肉品市场准入关,规定进入市场销售的肉品必须是由定点屠宰厂(场)生产、经检疫合格的产品。
对失信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其违法违规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公开曝光。
根据材料辨析:有必要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让拥有强制力的政府来干预。
C•美国偏袒以色列 D.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该题就属于运用时政作为材料考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这种题型的设计中,命题者考查的是考生通过解读材料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生只要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的辩证关系展开分析,牢牢把握政府必要的干预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内在关联,就不难得到高分。
同样2005年的第35题也体现了这个趋向,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大题中时政与多学科知识交叉复合出题已成为某种方向。
(三)以考研大纲为纲,与新增知识点结合出题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考研政治大纲是考生备考政治的基本武器,也是研究命题规律的基本依据。
每年的考研政治大纲根据教育部要求都要修订,调整学科体系,删减一些知识点,新增一些知识点。
因此,对考生而言,把握大纲十分重要。
考生所学的政治知识可能与考纲规定的知识点不完全一致,只有精研大纲复习才能有的放矢。
特别是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新增知识点命题率比较高,与之相结合也是命题者考虑的方向之一。
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学生科的领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在从事德育教学过程中,有顺利也有挫折,有成功也有失败,既有困惑,也有启迪, 交织着酸甜苦辣,现就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能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团结和睦的集合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良好的班集体中,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在培养班集体方面,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注重教室文化的建设开学初,我组织全班学生把教室布置好,让教室的每一块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
在具体布置时,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班级文明公约,张贴名人名言,使学生行有可依,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并设立评比栏。
班组设置由专人管理的“图书角”,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及时反馈学生情况,设置了班级日记,由班长负责记录。
(二)注意班干部的培养进入高二以后,班干部换届重新选举,由学生民主投票,产生了一支能力较强,有一定影响力的班干部队伍。
对待班干部,我积极引导,大胆使用,注意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守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另外,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布置新的工作和任务。
这样,由于班干部积级配合,以身作则,从而带动全班,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三)注意养成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结合高二学生由于已经熟悉了学校的环境,又没有升学上的压力,个别学生纪律开始松动起来,不喜欢别人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些不良行为随之而来,如旷课等,面对这些违纪情况,如果不注意引导或引导不当,学生很容易在这个特殊的学习和生活阶段走入岔道。
我的具体做法是:1、加大学习、执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力度。
我借助主题班会、演讲会、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执行《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且配合学生科执行《一日常规》,严格要求学生佩戴校徽,不穿拖鞋,每天自行检查、督促规范养成的效果。
2、注意树立榜样。
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亲身示范。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微言轻,班主任言行举止特别重要,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班主任事先要做到,平时注意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时时提醒自己为人师表。
3、注意寓教于乐,以多种形式规范学生行为。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接受心理由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心理因素构成,因此,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单一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合人的接受心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中正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提高教育管理的可接受性。
为此,我先后开过多次主题班会,如《规范一道德》,《我是主人》、《理想与信念》、《要学会学习》、《神圣的使命》。
还开过优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举办过语文知识抢答竞赛,说成语故事比赛,古典诗歌背诵比赛等,效果都很好。
二、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耕耘,必须讲究教育有艺术。
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马卡连珂的一句名言:“严格的要求是最大的尊重”。
的确,只有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不教不导要变坏。
”高二14班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教育转化他们的时候,我曾有过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先前,我对他们时常板着一副面孔,严加管教,结果学生表面上对我产生敬畏感和服从感,其实,并不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我的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