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第二册
世界历史第二册的范围: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当代史。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同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
世界现当代史是世界格局逐渐演变的历史。
:资本主义扩张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世界格局逐渐演变
资本主义的扩展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扩展并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帝国主义
雅尔塔
框架下的冷战多极化新秩序世界格局的演变
资
本主义的扩展
资本主义
力量的增强
殖民地人民
的反抗斗争
美国内战
明治维新
俄国农奴制改革
自上而下改革第一单元:殖民地人们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彼得一世改革
开
启
近
代
化
强
化
农
奴
制
第
二
次工
业革
命 电的应用:电气时代
内燃机和新
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帝国主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近代科学研究资本主义
制度的初步确立近代自然科学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近代文化文学巨匠艺术大师鲜明的
时代特征汽油内燃机
戴姆勒
飞机试飞莱特兄弟
帝国主义英法俄协约国德意日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体
系
经济大危机
第四单元、第五单元
雅尔塔框架下的冷战
德 意日
苏联
英美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法西斯轴心国集团
美国
苏联
冷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亚非拉国家新发展
第六单元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多
极化的世界新秩序
联合国苏联改革
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改革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美国单极化
地区冲突
民族矛盾
宗教纷争
恐怖主义
欧盟
日本
俄罗斯
中国
发展中国家
+
世贸组织
多极化格局
经济全球化
一、资本主义扩展
2.解读地图,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在地域上的扩展,反映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不可逆转的趋势,标志着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其在全世界的统治
1.运用“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等视角分析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
资产阶级改革
二、两次世界大战
1.历史时序: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能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序
2.把握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运用“相同与不同”的视角进行比较
三、世界格局的变迁
1.具有时空的概念,通过历史地图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图一图二图三
3.以“多因一果”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以及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2.认识不同世界格局的成因及影响
3.把握不同世界格局下各种国际力量间的关系
4.理解中国为推动多极化世界新秩序所做的努力
四、科技文化的发展
1.知道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确立、发展;认识其对人类历史进步产生的影响
2.两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及影响;思考工业化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
3.了解近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及辉煌成就,把握近代文学艺术跳动的时代脉搏
五、亚非拉民族运动的发展
1.知道不同时期发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2.认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摧毁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作用
3.理解冷战格局下,亚非拉各国的外交立场及做法
4.体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多极化世界新秩序形成的过程中的力量
1.延续与变迁:“延续”指的是按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一“延续”的视角解
释历史,变要关注历史发展中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变迁”指的是变化与转移,以“变迁”的视角解释历史,则要关注历史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何改变。
例题:观察上题中沙皇服饰的变迁,思考从传统服饰到近代军装的变化,折射出沙皇的治国理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 练习册世界历史第二册P5
举例: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改革
延伸: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学史初步:延续与变迁、微观视角、评价文明成果、质疑、反思、记录身边的历史
2.微观视角:通过历史细节理解、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
举例:透过《民法典》编制过程中拿破仑的态度,理解、解释和评价拿破仑。
例题1: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P15
1.图一反映了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发展具有
怎样的特征?
2 .该企业的上述发展特征与特定时代有何关
系?
3 .图一和图二对该企业的评价态度有何不同?
例题3: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P20
例题2: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17
1.从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工业城市有何特征?
2.从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伦敦街区有哪些新生事物?依据以上材料,概述工业革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主要变化。
3.质疑:随着当代科技的革新和新史料的不断涌现,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更新,历史学有此得以持续发展。
面对历史学习中的疑点,我们可以保持质疑的态度。
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质疑已有的历史解释要以史实、史料为依据,还要讲求逻辑上的严谨性。
材料一 他(罗斯福总统)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美)著名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1.材料一中对罗斯福新政持怎样的态度?这是否代表了美国民众的普遍心声?
例题:世界历史第二册练习册P43页
4.历史学习是否需要反思?
(1)史料的信度与效度:信度指向所选史料的可靠性,效度指向有效性。
举例:顾炎武对于八股文的评价。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反思历史评价,首先要知道评价者的身份、立场乃至情感等,这是对史料信度与效度做出判断的大前提。
然后进一步反思:评价者身份与其评价本身是否有必然关联?该评价是否是有关史实的直接史料?其他人对于同一史事的评价如何?这些评价者又是什么身份?……这样的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更为客观全面的历史真相。
(2)历史认识的视角与视野:视角强调角度,视野强调宽度。
不同角度导致不同解释,解释深浅则取决于视野宽度。
举例:在乾隆皇帝与马夏尔尼两人的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当站在中国历史进程或世界历史进程的视野来看,“康乾盛世”的“盛”则会有更深层次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