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苗伟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
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
1、历史记载和撰述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不像中国在历史记载和撰述方面有这种历史连续性。
从现在已知传世最早的史书——《春秋》开始,中国的历史记载和撰述从未中断过。
如果说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距今有3600年。
尽管我国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年代不像有的古代文明国家那样早,但我国历史的记载、撰述是连续的。
“二十四史”记载了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
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没有中断过。
历史学对于反映不曾中断的中华文明是有重大贡献的。
2、历史文献的丰富性
我国已经遗失了许多文献,但现在传世的历史文献仍然十分丰富,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3.历史编纂形式的多样性
史书有多种体裁,多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方面适应不同的需要和社会功能,因而有丰富多彩的编纂形式。
这在全世界的史学发展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4.重视人事和强调经世致用的社会性
中国的历史学讲求关注社会,重视它在社会中的作用。
不像西方中世纪的历史学,把人事都归结到上帝那里。
中国的历史书撰述的主要是人事——人和人的活动。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成就
1.历史意识和史学意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卷中曾讲到中国历史编纂学。
对于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朝的王,许多人曾表示怀疑,后来甲骨文被发现了,证明司马迁的记载绝大多数是真实的。
为此,他说:“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
2.关于书法和信史的理论
中国史学家在史书的撰述上讲究书法,书法和信史原则有密切关系。
“书法”是记事的原则;信史是传信于后世的历史著作。
最早讲书法的是孔子,孔子称董狐“书法不隐”,写下了“赵盾弑其君”。
3.关于采撰和历史事实的理论
采撰是选择历史资料。
“采撰”是刘知几的用语,他的《史通》里有《采撰》篇谈采撰的问题。
历史学家写历史的时候面对许多事、许多人和许多材料,不可能都写到,都用得上,因此就要判断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反映本质的,要有选择。
对此,刘知几有很好的论述。
这涉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因为史学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的结合,任何一个史学家都不可能把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写到史书里去,他一定要有选择。
选择本身就包含见解,包含判断,这就是采撰。
4.关于史论艺术和历史见识的理论
史书中的史论反映了撰写历史的人对事件的评价。
史论有高低之分。
范晔说他写的《后汉书》在有些方面比不上班固,但是史论不比班固差,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
这是唯一如此高度评价自己史论的史学家。
《文选》这部书有史论,其中,选了《后汉书》的《皇后纪》论、《后汉二十八将传》论、《宦者传》论、《逸民传》论、《光武纪》赞等。
《文选》的编者是有见解的,也说明范晔是高明的。
这里有艺术性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见识写得深刻。
5.关于史文表述与审美要求的理论
史文是指历史著作的文字,其表述有很高的艺术上的要求,或者说是审美的要求。
刘知几在《史通》里多次谈到“史之称美者”当如何如何,“国史之美者”当如何如何。
我们写国史不仅要写出真实的国史,还要写出文字表述优美的国史。
关于史之称美、国史之美,刘知几讲了两条,一是尚简,即简洁明了;二是用晦,就是写得比较含蓄,比较有余味,不要过于直白。
6.关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
史学的社会功能从孟子讲“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开始,许多史学家都在强调史学的社会功能。
史学的社会功能上可以有利于治国安邦,下可以启迪做人的道理。
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叙论》中讲,史学的作用方方面面,如国是、民情、做人准则等都能反映出来。
这是正确的,因为历史著作记载的是社会,社会本身就是多方面的,所以历史书所给予人的启示,上到可以治国平天下,下到教人们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有贡献的人。
7.史学批评标准和史学批评方法的理论
这方面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评论董狐。
而《史通》是有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
史学批评在两宋以后更为突出。
关于史学批评的基本标准,我们以《新唐书纠谬》作者吴缜的见解为例。
他说作史有三个要素:第一,要把事实讲清楚;第二,褒贬要中肯;第三,要有文采。
批评一部史书,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首先看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其次看它的评价是否有见识,最后看史文表述如何。
吴缜的史学批评标准十分确切,也完全符合我们今天的要求。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遗产的厚重,还表现在人们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关注和探索的累代相传,历时既久而探讨愈深,从而形成了一些理论的“重心”。
用连贯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前人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论探究是带有连贯性的;而这种连贯性的生成和发展,把历史理论不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