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8学时一、教学目的依照时代先后,介绍历代文化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纵向上把握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和成就。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

为学习中编内容各专题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本章为上编的重点。

每一节都有教学重点。

(1)殷商西周时期,重点介绍文化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2)春秋战国时期重点介绍,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及其学派特征;(3)魏晋时期,重点介绍此时的多元文化(二学二教)及文化成就;(4)隋唐时代,重点介绍唐文化繁荣的背景及气魄,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三、教学效果1.紧密联系学生己掌握的有关历史、文化知识,加以提练和深化,合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纵向的把握。

2.如有条件,可运用投影仪展示图片。

3.加强课堂提问,让学生回顾己学过的知识。

4.布置书面作业(论文)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一般指夏商周)是指几百万年以前,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阶段。

(殷商之前)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我们可以把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的4000多年前这段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人类的进化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拉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古人)和晚期智人(新人),这是世界人类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中国人的起源:广义的文化是指“人化自然”,或叫“自然的人化”,因此有了人就有了文化。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文化史,中国文化的起源应该从中国人的起源说起。

(一)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猿人”。

经科学家研究,元谋人距今已有170万年。

元谋人更象古猿。

他们在密林中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还能蹒跚直立行走。

(二)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这种猿人被称作“北京猿人”。

在距今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不得不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在一起生活,形成原始群。

他们白天采摘果实猎取野兽,到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

山顶洞人的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环的国家。

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人们对人类的起源是缺乏研究的,于是就有了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一)旧石器时代:是指从人类开始使用简单加工过的石块开始。

1.工具(石器)是最早出现的物质文化。

从元谋人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人,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

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中国猿人在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2.火的使用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

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

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3.农业、畜牧业的发明使原始物质文化更为丰富。

(二)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

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七八千处,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个。

1.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渑池县。

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1921年发现,发掘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仰韶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后泛指中原的同时期的文化。

2.大汶口文化:最早发现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泰安市。

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

发掘年代:1959年。

大汶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遗存,遗址总面积约82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5400平方米。

3.红山文化:大约与仰韶文化同期,最早的遗址发现于辽宁。

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浙江。

5.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最早的遗址发现于山东。

三、原始观念文化(一)原始宗教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可以从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看出来。

通过先民遗留下来的崇拜物和艺术品可以看出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

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

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另外,太阳、土地之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先民所崇拜:“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自然崇拜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

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

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3.图腾崇拜: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二)原始艺术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原始艺术也有长足发展,其主要艺术形式是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

四、原始社会组织(一)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婚姻关系,氏族关系,其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血亲杂交(群居杂婚,母子、父女也可能有性关系、导致人口繁殖能力和体质低下)其次是:血缘群婚(形成血缘家族的婚姻关系称血缘婚)再次是族外婚(禁止族群婚,本族的人必须同别人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

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男子嫁到另外的氏族姐妹的家中,在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群外族姐妹嫁到本族的男子家中)婚姻关系的不断变化,证明人类逐步走向文明。

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大致说来,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

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即生活于这一时期。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

随着男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

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

尧舜禅让是这一时期制度文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2.农业生产己有相当发展;3.私有制确立;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一)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三大集团。

我们依据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及神话传说将上古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布,划归为三个文化集团:1.华夏文化集团。

包括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

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黄帝和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两个部落首领。

他们的部落原先都居住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到达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一带。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黄帝墓在今陕西黄陵县。

中国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经常到华夏文化区拜谒。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射日的后羿就生活在这个生活区(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人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日日心”的诗句)。

蚩尤也生活在东夷文化区域内(涿鹿大战,炎帝、黄帝合战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

八卦也是由伏羲创制的。

以上三个文化集团经过多年征战,最后由华夏文化集团占据了统治地位,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几百次的兼并战争,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其他区域的文化与华夏文化趋与一致。

就文化区域分布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不存在上古时期的东夷、苗蛮文化区域,华夏文化集团在中华大地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这些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考古学上的六大区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在远古时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它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

共传16代16王,历时约500年。

夏朝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婚姻演进方式,经济生活方式,以及包括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等精神生活,都和其它民族的原始文化大体一致。

故此,夏朝的文化发展历程不作专门介绍。

此外,夏朝人生活的确切年代尚在考证之中,夏朝的历史大事也无准确的史料可考。

一、殷商神本文化的特色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