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精选(十六)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
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三军。
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
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
奉太妃郑氏以.孝闻。
上元初,京师旱,斗米直.数千,死者甚多人。
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
无几,摄行州事。
风岁,州有官粟数十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
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
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
”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北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
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
’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
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
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
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
初,皋为.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
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非疾.不敢有闻”。
(选自《旧唐书·李皋传》1.下列对于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斗米直.数千直:价值B.亟.请外官亟:急忙C.非疾.不敢有闻疾:病D.坐.小法坐:因犯……法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因.事以自便因.上书言理道B.奉太妃郑氏以.孝闻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C.皋为.御史覆讯及为.潮州D.入则.孝入则.公服3.下列各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掾吏)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B.(皋)对曰:“李氏之妇,……”C.(皋)由是举奏D.及为相,(杨炎)复拜衡州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安暇禀命——怎么敢禀报皇上下命令B.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怎么置身于列卿之间C.并除名勿齿——并且建议除名以后不要再说起他们D.至是复位——达到首肯,官复原位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既有表现李皋孝敬母亲,又有表现李皋忧虑百姓的一组是( )①夫人日不再食,当死。
②于是开苍尽散之。
③由是举奏④以良政闻⑤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A.①③⑤B.②④①C.①②D.③④⑤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为了自己活命,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他就故意犯一点小罪,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
B.李皋是个孝子,他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太妃郑氏,他被降调潮州时对太妃谎称升迁以免母亲担忧,而且对那些不孝敬母亲的人极为痛恨,李钧,李锷两个逆子就是因他弹劾而被免官的。
C.李皋代理温州知州时,为赈救灾民,不听下属官吏劝告,私放官米,先行后奏,后受到掾吏的举报,但皇上不仅没有批评,还嘉奖他的做法,并加授少府监之衔。
D.李皋在处州代理知州时,在任上政绩斐然而闻名四方,后来被征召到京师,因犯一点小法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多亏后来当了宰相的杨炎知道他的情况,又把他调到衡州。
(十七)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qū衣袖)犹在,女其行乎。
”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君命无二,古之制矣。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
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狄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①蒲城之役: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曾使寺人披伐公子重耳于蒲城。
公子出奔,披斩其祛。
②入:指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一事。
③齐桓公句:当初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争立为君主,管仲用箭射中桓公衣带钩。
后桓公置射钩之事不问,任管仲为相。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使让.之②且辞.焉③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A.①请②告别③田野B.①责备②拒绝③打猎C.①谦让②辞谢③耕种D.①责备②言辞③土地2.“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的正确意思是( )A.我以为你这次回国,当知道有灾难来临。
B.我以为你这次回国,当懂得做人君的道理了。
C.我以为你这次进入蒲,应当接受过去的教训。
D.我以为你这次进入蒲,应当懂得统治之道。
3.“除君之恶,唯力是视”的正确意思是( )A.替国君除去恶人,当尽我最大的努力。
B.替国君除去恶人,当看我的力量如何而定。
C.解除国君的罪恶,当看我的力量如何而定。
D.解除国君的罪恶,当尽我最大的努力。
4.“君若易之,何辱命焉”的正确意思是( )A.你若轻视我的意见,(我自会离去),又何必屈辱您下令赶走我呢?B.你若轻视我的意见,(我自会离去),为什么要受您的羞辱呢?C.你若改变有齐桓公那样的态度,(我自会离去),为什么要受您的羞辱呢?D.你若改变有齐桓公那样的态度,(我自会离去),又何必委屈您下令赶走我呢?(十八)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为之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兴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心,既胜养其气。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注释]①斥堠:侦察敌情的哨兵。
②缒zhuì:坠。
1.对下面句中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眨眼B.丰犒而优游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C.欲不尽则有余贪贪:追求D.彼固有所侮而动也侮:侮辱对下面句子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 )A.大凡士兵,都要讲究道义;不讲道义,即使对自己有利的事,也不能做。
B.大凡战争,行动在于崇尚正义;不是正义的战争,即使对自己有利,也不能发动。
C.大凡军队,都崇尚正义;没有正义感的军队,即使想取得胜利,也不能轻易出动。
D.大凡兵器,都要用在正义的战争上;非正义的战争,即使兵器再锋利,也不能轻举妄动。
3.①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A.①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应该具备“智明”和“严厉”的条件,士兵应该令行禁止,绝对服从上级。
B.①即使全天下的士兵都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应该具备“智明”和“严厉”的条件,士兵应该令行禁止,绝对服从上级。
C.①即使兼并了天下,士兵也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要想做到“智明、严厉”,士兵就必须装做什么都不懂。
D.①即使全天下的士兵都不厌恶打仗。
②将领要想做到“智明、严厉”,士兵就必须装做什么都不懂。
4.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 )A.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够调动兵力对付敌人,又能根据敌军的部署决定对付他们的办法,因此撤退或进攻的策略就可以决断了。
B.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够调动兵力对付敌人,又能根据敌军的部署决定对付他们的办法,因此兵力去留的部署就可以决断了。
C.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在战前以兵力试探敌军的虚实,又能利用敌人的进攻发现自己的兵力配备是否得当,因此兵力去留的部署就可以决断了。
D.古时优秀的将领,能在战前以兵力试探敌军的虚实,又能利用敌人的进攻发现自己的兵力配备是否得当,因此撤退或进攻的策略就可以决断了。
(十九)黄杨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值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使以他木处此,即不能高,亦将横生而至大矣;再不然,则以才不得展开至瘁,弗复自永其年矣。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溢.分毫溢:增益,超出B.其义何居.居(jī):语助词C.又复从而刻.之刻:苛刻、刻薄D.反似德.之者德:感恩2.比较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岁长一寸是已.②已.见天地之私③又复从而刻之.④孰知之.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3.文中“茂叔”、“笠翁”与下列篇目作者相同的一项是( )A.《陋室铭》《采草药》B.《爱莲说》《芙蕖》C.《爱莲说》《雁荡山》D.《陋室铭》《活板》4.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为正确的一项是( )A.以黄杨的“知命”规劝世人要逆来顺受,安守困境。
B.以黄杨的“知命”为奉劝世人要矢志奋斗,战胜逆境,必有出头之日。
C.以黄杨的“知命”劝喻世人当知“艰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奋发有为,摆脱困厄以求成功。
D.以黄杨的“知命”,为封建时代穷苦知识分子编织一个在困境里创造虚假繁荣来自我安慰的玫瑰色的梦。
(二十)(王)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
故事,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调知鄞县,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其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皆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如为群牧判官。
官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其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败,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以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