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论文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汽车服务工程组长:邓腾飞201001030026组员:陈泽众201001030063李伟成201001030006楚亚兵201001030027支攀科201001030042张国亮201001030039王红帅201001030043李朋201001030029李焕201001030048指导教师:刘会平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摘要: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建设结束了林县十年久旱,水贵如油的苦难日子,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虽然孕育于上个世纪,但是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修建背景、建设历程、青年洞、社会反响、价值导向一、修建背景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块土地上。
曾经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景,就有5次。
民国初年,任村桑儿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几十里黄崖去担水。
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旦水。
而在昨日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
等到天黑才终于看到老公公担着空水桶而回。
天黑山路不好走,一不小心脚一滑,一桶水就全洒在地上,那也就意味着这家将会至少一天没水吃。
看着满身大汗的老公公,新媳妇羞愧难当,难于面对家人,于是在除夕悬梁自尽。
这是一个天吃人的真实故事。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州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务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红旗渠。
二、修建历程据当年红旗渠工程的除险队长任羊城老人回忆,当年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他平时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
有一次他的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差当逃兵。
任羊城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四两套子,王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洲,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都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
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下大雨,里边下小雨。
由于长期睡在石级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的了关节炎,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工地上。
(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被逼的脸1960年的大年都没过就进入了太行山。
此时,正是年轻的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国家没有更多的资金支持,施工没有任何的大型机械设备,更没有任何的现代化运输设备,并且此时也正是我们的祖国最饥馑的年代,修渠民工们每天只有6两粮食,唯一可以补充的就是糠麦和几十种野菜。
但林县人硬是咬着牙,鼓着劲,凭着自己的一双手,靠着一锤一杆,逢山破山,遇沟架桥。
终于把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从根本上改变了祖祖辈辈靠天等雨的生存状况。
林县的历史由此重写,林县的地图也由此重绘。
当年修建红旗渠,林县共动员了31万群众参加,投工4126万多个,开挖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1个,凿通隧洞211个。
如果把开挖的土石筑城高2米,宽3米的高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疆的哈尔滨。
而修渠的投资却只用了6800多万元,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其实里面还有许多不计报酬,不为名利,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成分,而这些都是不能用常规来衡量也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千军万马战太行,杨贵是主要的决策着。
那个时候他是林县的县委书记。
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
他最了解广大农民世世代代的痛苦以及愿意为解除痛苦所付出的代价。
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山河”。
然而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我国经济工作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犯了急躁冒进,高指标的错误,加上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政权残余趁机进行反攻大陆的煽动宣传。
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暂时的困难,各项重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1961年1月,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夯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这本来是正确的。
但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在黄河省一些地方提出了白日休整,停止农村一切农业基本建设,水利工程一律下马,学校停止体育课这种不实事求是的“一刀切”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被动。
常言说得好,有人打喷气,就有人得感冒。
在红旗渠工程动工之初就持有不同的意见的人,一看温度适宜马上跳了出来,抓住红旗渠工程建设中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问题,比如,修去民工吃住条件恶劣,每人每天只有一斤粮食标准,住在山崖河滩,加之缺乏经验,出现过战线拉的过长,运输跟不上,技术力量薄弱,以及发生过几次伤亡事故等大做文章,说什么红旗渠是死人渠。
如果把修红旗渠的工钱用来打井,早就把林县淹了,修建红旗渠劳民伤财,穆易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是想捞政治资本,修建红旗渠是县委头脑发热膨胀。
但是杨贵仍然一直坚持带领全县人民修渠不动摇。
三、青年洞是怎样炼成的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
位于林县任村镇卢家拐村西,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6米,高6.2米,纵坡为1/5000,设计流量23秒立方米,总投工13万余个。
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当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上级决定红旗渠停工,农民生产自救,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也不愿苦熬”,并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背着领导坚持继续施工,当领导来检查时,他们就躲起来,领导走了就继续施工。
当时每个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经月挖山不止。
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于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
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为此专程亲笔题写了洞名。
四、社会反响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
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来临红旗渠视察。
1995年4月1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期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五、红旗渠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从主流上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处事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他们高度支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严格遵守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了信心,然而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理念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也难逃一些落后的、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当代的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极力遏制各种落后思想,落后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蔓延。
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当代的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培养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引领大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当代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
首先,由于有些大学生从小下比较富裕的家庭环境中,家长过分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钱家里拿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是享受大学轻松时光,因害怕辛苦很少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出了大学他们也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想法,金寄存希望与家人帮忙找到工作。
其次,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滋生了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攀比的心理,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与其艰苦奋斗,不如投机取巧,这些生活态度无疑将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他们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矛盾,成为社会负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力量。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不断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宣传,能对有上述不良思想的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红旗渠的开凿更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大学生详实地了解红旗渠修建时的艰苦背景和取得的光辉成绩,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认识到在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只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创造者。
(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当代大学生当中,某些学生因为从小就是独生子,就自认为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以致于在生活中极易过后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平等地与人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此外,受一切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从注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转向过分注重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从而致使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失,无组织无纪律的那个现象屡见不鲜,红旗渠精神是以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团主义精神为向导的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竞争下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在大学中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既讲价值规律又讲无私奉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的局面,从而最终增强我国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和创造力,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甚至在毕业之后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展拳脚,将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传给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建设者,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