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业成本法原理

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1作業成本計算作業成本法最初作為一種正確分配制造費用、計算產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在資源和產品之間引入一個中介——作業,基本原則是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生產導致作業的發生,作業導致成本的發生。

根據這一原則,作業成本計算按如下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確認作業、主要作業、作業中心,按同質作業設置作業成本庫;以資源動因為基礎將間接費用分配到作業成本庫;作業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為主體,消耗了一定資源的特定范圍內的工作,是構成產品生產、服務程序的組成部分。

實際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作業類型一般有:起動準備、購貨訂單、材料采購、物料處理、設備維修、質量控制、生產計劃、工程處理、動力消耗、存貨移動、裝運發貨、管理協調等。

作業引發資源的耗用,而資源動因是作業消耗資源的原因或方式,因此,間接費用應當根據資源動因歸集到代表不同作業的作業成本庫中。

由于生產經營的范圍擴大、復雜性提高,構成產品生產、服務程序的作業也大量增加,為每項作業單獨設置成本庫往往并不可行。

于是,將有共同資源動因的作業確認為同質作業,將同質作業GAGGAGAGGAFFFFAFAF引發的成本歸集到同質作業成本庫中以合并分配。

按同質作業成本庫歸集間接費用不但提高了作業成本計算的可操作性,而且減少了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成本。

第二步,以作業動因為基礎將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最終產品。

產品消耗作業,產品的產量、生產批次及種類等決定作業的耗用量,作業動因是各項作業被最終產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例如,起動準備作業的作業動因是起動準備次數,質量檢驗作業的成本動因是檢驗小時。

明確了作業動因,就可以將歸集在各個作業成本庫中的間費用按各最終產品消耗的作業動因量的比例進行分配,計算出產品的各項作業成本,進而確定最終產品的成本。

成本計算程序如下圖所示:資源動因作業動因GAGGAGAGGAFFFFAFAF綜上所述,作業成本法區別于傳統成本計算法的主要特點是:其一,以作业为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其作为汇总其他成本(如:产品成本、责任中心成本)的基石;其二,注重間接計入費用的歸集與分配,設置多樣化作業成本庫,并采用多樣化成本動因作為成本分配標準,使成本歸集明細化,從而提高成本的可歸屬性;其三,關注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

產品的技術層次、項目種類、復雜程度不同,其耗用的間接費用也不同,但傳統成本計算法認為所有產品都根據其產量均衡地消耗企業的所有費用。

因此,在傳統成本法下,產量高、復雜程度低的產品的成本往往高于其實際發生成本;產量低、復雜程度高的產品的成本往往低于其實際發生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以作业为联系资源和产品的中介,以多样化成本动因为依据,将资源追踪到作业,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提供了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计算以财务为导向,从分类账中获得主要成本(如,间接费用)项目,进而将成本追蹤到作業成本庫,再將作業成本庫的成本分配到各產品,側重于對歷史成本費用進行分析,是成本分配觀的體現。

1.2作業管理成本分配觀的認識使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得以提高,而要有效地GAGGAGAGGAFFFFAFAF控制成本的發生并降低成本就必須立足于過程分析觀來進一步認識成本與作業的關系。

過程分析觀以業務為導向,從實物流動及其與數量化、非財務的產品與勞務的關系的層面來分析生產經營過程。

具體而言,首先要確定實物的消耗量;其次是確定生產經營過程消耗了何種資源。

耗用資源就會發生成本,一旦明確了消耗形態,就可以直接追蹤資源耗用作業的全過程,從根源上對成本進行控制,支持生產經營過程的持續改善。

過程分析觀承認多層次作業,既強調在一個過程中作業的相對獨立性,又強調作業的鏈接關系。

在過程分析的基礎上,作業管理得以實現。

作業管理就是將企業看作由顧客需求驅動的系列作業組合而成的作業集合體,在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的持續改善。

不增加顧客價值的作業以及增加顧客價值但無效率的作業稱為不增值作業,由不增值作業引發的成本稱為不增值作業成本。

作業管理一般包括確認作業、作業鏈和成本動因分析、業績評價以及報告不增值作業成本四個步驟,主要采用如下方法降低成本:(1)作业消除作業消除就是消除不增值的作業。

即先確定不增值的作業,進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將原材料從集中保管的倉庫搬運到生產部門,將某部門生產的零件搬運到下一個生產部門都是不增值作業。

如果條件許可,將原料供應商的交貨方式改變為直接送達原GAGGAGAGGAFFFFAFAF料使用部門,將功能性的工廠布局轉變為單元制造式布置,就可以縮短運輸距離,削減甚至消除不增值的作業。

(2)作业选择作業選擇就是盡可能列舉各項可行的作業并從中選擇最佳的作業。

不同的策略經常產生不同的作業,例如不同的產品銷售策略會產生不同的銷售作業,而作業引發成本,因此不同的產品銷售策略,引發不同的作業及成本。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選擇作業成本最低的銷售策略,可以降低成本。

(3)作业减低作業減低就是改善必要作業的效率或者改善在短期內無法消除的不增值的作業,例如減少整備次數,就可以改善整備作業及其成本。

世界著名機車制造商Hardley—Davidson,就通過作業減低方式減少了75%的機器整備作業,從而降低了成本。

(4)作业分享作業分享就是利用規模經濟效應提高必要作業的效率,即增加成本動因的數量但不增加作業成本,這樣可以減低單位作業成本及分攤于產品的成本。

例如新產品在設計時如果考慮到充分利用現有其他產品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產品零件的設計作業,從而降低新產品的生產成本。

可以說,發展至今,作業成本法已成為以作業為核心、成本分配觀和過程分析觀二維導向、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相結合的全GAGGAGAGGAFFFFAFAF面成本管理制度。

如下圖所示:成本分配觀成本分配觀導向下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分析各種決策,過程分析觀導向下提供的信息反映作業過程的動態關系,為從根源上控制成本、評價業績、持續改善生產經營創造了條件。

第二部分作業成本法應用作業成本法是適應現代高科技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

一般來說,具備下列特征的企業將從作業成本法的采用中更多獲益:其一,高額的間接計入費用;其二,產品種類繁多;其三,各產品需要的技術服務的程度不同;其四,各次生產運行數量相差很大且生產準備成本昂貴;其五,隨時間推移作業變化很大,但會計系統變化較小;其六,有先進的計算機技術。

作業成本法與適時制生產系統配合使用,可實現技術、管理和經濟的統一,發揮更大的作用。

但是,作業成本法作為先進成本計算方法、先進管理方法與先進管理思想相GAGGAGAGGAFFFFAFAF統一的綜合管理體系,其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靈活性,并不絕對為環境條件所限制。

普通企業可以應用作業成本法的先進管理思想改善企業管理,還可根據實際需要部分應用作業成本法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3.1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1、框架設計框架設計階段的任務是明確作業成本系統的特征,為此必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如何,能否提供作业成本法所需的原始信息?若不能,是改进现有会计信息系统还是作业成本信息独成体系?(2)要求相对准确还是高度精确的成本信息?(3)初始设计复杂化还是初始设计简易化,应用过程中逐渐完善?2.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需要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因此在设计开发作业成本系统之前,必须使企业组织内部对作业成本系统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认同,明确作业成本系统的两个基本目的:(1)计算成本;(2)为日常成本控制和企业的持续改进提供信息支持。

可以说,作业成本系统的设计是成本分配觀和過程分析觀的綜合。

GAGGAGAGGAFFFFAFAF此后,作業成本系統的設計可以按以下五個步驟進行:第一步,分析和確定生產經營過程消耗的資源分析生產經營過程消耗的資源可以從賬目和預算科目入手,根據企業的業務特點將賬目和預算科目進行組合或分解,從而將消耗的資源重新分類。

第二步,作業的認定與整合由于企業的原有部門往往已將同類或相關的作業歸并在一起,作業的認定可以從組織框圖開始,細分并描述原有各部門所包含的作業。

這——階段中一種有用的方法是詢問部門經理或車間主任使用每個部門工作人員的目的。

當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被充分分析后,可以肯定列示的作業是完整無缺了。

在作業認定的同時,可以發現并消除一些不增值作業。

作業認定完成后,根據管理上的要求,打破部門界限,對同質的作業進行作業整合。

整合時應注意的問題有:(1)作业整合应粗细得当,以保证成本控制和各种作业成本信息的分类组合,如:按产品、按顾客的组合;(2)整合在一起的作业不但要有同质性,而且要属于同一层次;(3)关注作业在成本上的重要性,将重要的作业单独列示,次要的作业合并列示。

第三步,作業鏈的描述根據過程分析觀,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就是一系列作業由此及GAGGAGAGGAFFFFAFAF彼,由內及外推移而形成的作業鏈。

作業鏈的描述可以以業務為導向,跟蹤資源耗費向已認定作業的轉移,描述作業與作業以及作業與產品的聯系,如下圖所示:作業鏈描述旨在明確作業間的鏈接關系,,著眼于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為成本控制和作業鏈重新構建服務。

作業鏈的描述過程中會發生作業鏈中斷現象,這往往是由不增值作業造成的,如圖中的作業H就是不增值作業,盡可能避免或消除不增值作業是改進管理的方向。

作業鏈的描述過程也是現有作業鏈的修正過程。

作業鏈的描述重在為作業管理服務,同時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作業成本計算提供了輔助性思路。

第四步,成本動因的選擇成本動因的選擇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根據作業對資源的消耗,選擇資源動因;二是根據產品對作業的消耗,選擇作業動因。

作業鏈的描述為成本動因的選擇提供了依據和思路。

確定成本動因時應GAGGAGAGGAFFFFAFAF注意的問題是:(1)与作业对资源、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密切相关;(2)尽可能在保证上述相关性的前提下,选择易于计量或有现成计量记录的成本动因;(3)有助于控制成本和激励业绩的改进;第五步,設置作業成本庫,建立作業成本計算的兩階段分配體系設置作業成本庫要考慮作業鏈所描述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特點,并特別注重作業成本庫的同質性,注重對成本動因的選擇,否則會導致成本分配的扭曲。

這一步驟的工作要以成本效益原則為指導。

企業設計并推行作業成本法時,應注意以下三點:1.認識作業成本法的本質與現行成本計算、管理方法的差異,設計作業成本系統妻從企業自身的特點和獨特需要出發。

2.認識到作業成本法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作業的確認和成本動因的選擇并不總是客觀的和可驗證的,因此它不是能滿足所有成本信息需要的面面俱到的系統。

3.作業成本系統設計完成后,仍需進行有效的監督與管理,并在實施中不斷改進完善,否則將前功盡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