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厦门市产业集群区域分析

基于厦门市产业集群区域分析

摘要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等沿海较早开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渐显,传统的比较优势下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诸多问题。

区域内产业集群以形成竞争优势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但集群风险,特别是土地等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强约束性却是决策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规划;集群风险Abstract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coastal region of earlier o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the mid industry structure, quality of contradictions fade,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industrial theories cannot address the gradient in the transfer or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dustry clusters in the region to form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s a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ut clusters of risk, particularly land and other resources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trong binding is an unavoidable issue for policy makers.Keywords:Industrial Cluster;Industrial Planning;The Risk of Cluster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问题 (1)1.1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1)1.2 产业结构调整困境 (1)2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2.1 产业集群和产业“逆梯度转移” (2)2.2 个案 (3)3 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 (3)3.1 存在的风险 (3)3.2 厦门市生产要素约束问题分析 (4)4 结语与建议 (5)4.1 理论认知的扩展 (5)4.2 发展目标确定 (5)4.3 政府角色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2010 年,首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迎来了三十周年大庆。

改革开放使以特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先发优势,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外向度水平都走在了全国前面。

在“效益优先”原则下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长,区域产业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渐显,产业竞争力下降。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又加剧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包括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已处工业化进程中后期的区域,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高度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界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产业集群对发展区域经济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但产业集群能否成为区域的发展战略?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探析。

1 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问题1.1 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在地区经济总量基数扩大和生产要素约束等因素影响下,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明显。

以厦门市为例,经历了“八五”期间的快速增长(年均递增24.9%)后开始回落,特别是进入“十一五”后,经济增长乏力。

1.2 产业结构调整困境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如果经济结构调整能力不足,就会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没有结构调整就无法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

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的迅速增长是经济转变的强有力的、核心的引擎,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新旧主导部门连续更替的过程。

对于厦门市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彭勇分析指出,分行业看,厦门市工业竞争分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是:橡胶制品业、烟草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工业中比重最大的五个行业中只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竞争分量排名进入前五名。

竞争分量排名后五位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食品制造业。

这五个行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是厦门市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两个行业,说明厦门市的主导行业竞争力在下降。

其分析表明,近年来厦门市经济增长速度出现的下滑趋势。

究其原因:一是已有主导、支柱产业丧失比较优势,缺乏竞争力;二是新的主导产业培育缓慢,难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如何选择并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源于国际贸易分析的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问题。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落后地区只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只能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接受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但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是经济全球化下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现实情况往往是随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原有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所依赖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面临转移压力;但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却因国家间经济、政治等原因并未如预期那样转移进来。

地方政府在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推动产业升级时,常常事与愿违,结果是地方出现产业空洞化,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地都曾出现这种困境。

2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2.1 产业集群和产业“逆梯度转移”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Michael E.Porter在其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中认为,一国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竞争优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主导产业理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要形成竞争优势,而不一定需要资源优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指出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随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产业集群做了大量研究。

一般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并主要在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企业创新等方面给区域产业带来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产业发展周期,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一区域的产业能够形成集群,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则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就可以诞生了。

主导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

产业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转移是在主导产业进入了衰退期,集群内大规模的企业外移出去,即所谓的“梯度转移”;另一种是某一区域外的产业(企业)转移进入已经形成了的产业集群的区域,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强化又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是一种“逆梯度转移”。

“逆梯度转移”改变了传统的梯度产业转移的模型。

产业集群形成的竞争优势导致的这种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发展。

2.2 个案2010年,厦门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厦门市制造业百亿产值产业链(群)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包括汽车工业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船舶产业链、平板显示产业链、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链、现代照明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农副食品产业链、水暖与厨卫产业链、运动器材产业链、烟草加工与销售产业链、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链等13 条百亿产值产业链(群)。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基于产业集群视角扩充了学者和地方政府决策者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认识。

但新的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补充和丰富,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否定。

在特区成立30 周年、中央批复把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之际,厦门市政府积极寻求作为,力图从产业结构调整困境中突围,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但产业集群能否作为地方的一种发展战略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选择标准问题。

选择并重点培养的13 条制造业百亿产值产业链(群)是基于产值的标准,而非其作为主导产业必须具备的一些“先进性”产业属性。

二是如何规避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

主导产业选择标准问题本文不做深入探讨,而是集中分析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

3 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3.1 存在的风险主导产业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发展周期,从集群角度看,产业集群能够形成竞争优势。

但集群特性也是一柄双刃剑,其自身特性导致的产业集群风险也可能使其丧失竞争优势,导致产业出现衰退。

产业集群风险至今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把导致集群发展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下降的因素视为产业集群风险。

区域经济学侧重于研究产业集群与地区经济发展相互相承的关系,以及导致集群风险产生与区域经济衰退的因素。

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指出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在于企业为获取“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而过度的集聚会产生规模的不经济,并产生拥挤效应;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产业集群取决于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对比,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时,意味着产业集群优势资源的散失,地区产业危机凸显;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G提出了区域产品周期理论,分析了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的冲击———周期性风险。

因此,地方政府在把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工具时,必须考虑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的存在。

从上述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延伸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导致产业集群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原因就在于区域内大量企业集群后,区域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对产(企)业发展的约束问题凸显。

3.2 厦门市生产要素约束问题分析厦门市生产要素供应情况同东部其他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一样,其基本模式是:外地提供劳动力,本地提供土地,境外提供资本。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本逐利流动已没有太多障碍,劳动力和土地就成了约束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产业集群下,大量企业的进入将使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集群内部竞争加剧,经济发展空间变小,并出现缺人和缺地的现象。

(1)动力问题。

在改革之初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比价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作用,但这种情况正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者报酬提高发生改变,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局部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