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集群经典案例剖析案例一:产业转移推动下较快发展的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具有悠久的制鞋传统和历史,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成都市制鞋产业得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鞋业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下,一系列包括鞋材、鞋业设计、鞋革与鞋业生产、鞋业销售等产业链也逐渐迁入中西部省市,促进了成都市鞋业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以生产女鞋为主的大型鞋业产业集群,2005年12月被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
一、“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概况(一)鞋业产业集群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核心聚集了周边市、县的制鞋资源四川省成都鞋业产业集群,是我国重要女鞋生产基地。
目前,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经过几次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了武侯区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的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市县的鞋业产业集群。
武侯区是集群的核心集聚区,其主导产品为女鞋,生产企业达1100余家,占全市制鞋企业总数的80%以上,产量占全市鞋产量的90%以上。
温江市、崇州市、金堂县、三江市、新津市、双流市等县市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集聚规模,其中,崇州是四川皮革生产基地,集中了一批鞋革、鞋材生产企业;温江的童鞋、三江的布鞋也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新津、双流也聚集着一些鞋业加工配套企业。
(二)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女鞋产业基地2005年,成都市已有制鞋企业1500余家,包括制革、鞋底、鞋楦、鞋材、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等配套企业3000多家,注册商标和品牌300多个,其中20多个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等称号,从业人员近10万人,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年产皮鞋过亿双、年产值过70亿元的规模产业。
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武侯区聚集了成都80%以上的制鞋企业,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出口额为7亿多美元,2006年产值超60亿元,占全区GDP的30%以上,鞋业已成为武侯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在中国制鞋行业中具有了一定地位中国有着悠久的制鞋历史,多以传统工艺为主。
自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制鞋产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特别是从台湾、香港等地向广东、福建、浙江温州等地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并逐步成为世界鞋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
国际制鞋业的大规模转移直接推动了中国制鞋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并使中国迅速成为鞋业的主要制造基地。
从1996年起,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上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2005年,中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达到1.8万多家,从业人员16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左右。
其中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制鞋企业有3800多家,共出口鞋类产品近70亿双,出口金额184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在内的商务成本不断提高,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鞋业以及向中国转移的国际鞋业开始关注更具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逐步将中低档产品的制造环节和订单转向中西部地区,并由此带动了成都、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的加快发展。
目前,中国鞋业生产主要聚集在四个区域。
一是以广州、东菀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三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四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
目前,成都市制鞋业占全国鞋业产值4%,生产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女鞋产量占全国女鞋产量30%。
成为与温州、广州、泉州齐名的全国重要鞋业生产基地。
资料来源:根据成都市经委提供资料整理。
图4.1 2004年全国主要鞋业产业集权完成值(四)基本形成了外向型鞋业产业集群虽然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起步晚、起点低,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当地的资源、成本和市场需求优势,集群有较好的成长性,以民营企业为主的成都市鞋业集群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品结构由内销中低档鞋为主向外销转换。
1.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开始发挥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成都鞋业集群内已经形成从制鞋机械及零配件,皮革及面料,鞋跟、鞋底等鞋材辅料,各种五金配饰件,相关的化工原料,包装材料等上游环节,到核心生产环节--制鞋,再到下游的销售、物流以及各种相关服务企业的产业链条,制鞋企业与各种配套企业数量的比例大致是1:3,制鞋企业与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日益明确,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协作关系及集群内产业配套能力初步形成,集群的集聚效应开始发挥。
2.由面向国内中低端市场为主,向以出口中低档皮面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成都鞋业集群是以面向国内市场的中低档鞋,尤其是面向中西部地区中低档消费群体起家的。
2004年产品结构以生产内销低档型鞋为主。
其中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产品开始升级换代,产品质量较好并有了自有品牌,形成了一定内销中档型皮鞋的生产能力,在城市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少数企业的产品已开始向周边国家出口并承接国际知名品牌的贴牌订单。
但随着全球制鞋产业继续大规模转移和国内鞋业转移,东鞋西进的速度加快,作为鞋业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通用格式广州泉州温州成都重庆的成都市鞋业产业集群,产品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由面向国内中低端市场为主,向以出口中低档皮面鞋为主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集群产品结构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出口外向型为主。
据海关统计,2006年成都市鞋类产品出口909.5万双,同比增长42%,出口总额14669万美元,同比增长59.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以上分析采用海关数据)。
但根据行业估算,成都市1200余户制鞋企业2006年年出口鞋类产品超过5000万双,货值超过7亿美元,出口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内销不到20%),大部分产品通过贴牌代工、边贸或灰色清关出口而未纳入海关统计。
制鞋产业已成为成都市外贸依存度最高的特色产业,“中国女鞋之都”正逐渐成为全球女鞋之都。
其中,边贸外销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中亚五国等,主要通过北京、乌鲁木齐等地的民间贸易渠道出口。
这类产品由于需求量大,质量要求不高,产品档次不高,大部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都在做这类产品。
2006年对独联体国家增长迅猛,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增加增长157.37%;对拉托维亚出口增长697.76%;对乌克兰出口增长57.25%。
出口仍以中低档皮面鞋为主, 2006年出口成交价比2005年平均提高了2个多美元/双,达到16美元/双。
贴牌(OEM)产品主要是为国际知名品牌如“皮尔卡丹”和“派诺蒙”等贴牌(OEM)代工生产,面向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出口。
订单主要来自广交会及广东制鞋企业介绍或转包。
由于委托方对产品的生产质量、技术、环境要求较高,集群如武骏、卡美多、艾民儿等一些具有较先进生产设备和素质较高技术工人的企业可以承接订单。
2006年,鞋类对美国、欧洲等发达地区出口比上年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367.77%,对欧盟出口增长46.32%。
第二类,内销中档型。
产品主要面向城市,在大型商场、超市或专卖店销售,由于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可以生产这类产品的企业数量不多,但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较好,平均规模大都在年产10万双以上,基本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更新换代较快。
部分企业已通过了ISO9002质量认证,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如卡美多在全国有400多家专卖店和代理商,产品的占比随着质量和品牌信誉的提高,逐渐扩大。
第三类,内销低档型。
产品需求数量大、质次价低,产品主要通过荷花池等当地专业批发市场销往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市场。
由于对生产条件要求低,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个体户及小企业生产。
这些生产单位的规模小,生产状况仍停留在初级的手工作坊阶段。
随着大部分企业正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一些中小企业借搬迁机会,加快改造传统工艺,建立半流水线或流水线,实现生产技术升级和产品档次的提高,这部分产品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正大幅下降。
3.中小企业是集群的主体,少数大型企业已成为集群发展的龙头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全部是由民营企业构成,且90%以上的是日产2000双以下或年均产值在50万元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
2005年限额以上制鞋企业仅有60多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5%,年均产值400万元左右;其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0多家。
出口企业也以中小企业为主体,2006年全市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仅有四川新立新、爱民儿2户,分别出口2847万美元和1374万美元;出口过百万美元的企业有29户,占出口企业户数的24.7%。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鞋业集群中的这20多家大型企业在带动和引领整个集群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带动集群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升级。
近年来,这些大型企业利用积累资金和银行贷款纷纷技术改造,广泛使用国内外先进制鞋设备,一些企业已经建成了现代化生产流水线,还有一批企业正在新建流水线作业厂区,企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
二是组织和带动集群企业的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
这些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和关系出面牵头组织其他企业共同承接国外的订单,其中有些企业将自己的订单委托给当地其他企业生产,并带头组织联合采购、共同开发市场和共同培训等活动,促进了集群的整体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产品与经营方式创新。
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近三年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投入年均增长在30%以上,而且一些企业已开始探索建立企业的研发机构和销售通道,如成都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已经广州建立了新产品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努力开拓国内高档产品市场;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探索以自有品牌为基础的代理销售网络,目前已在全国有1500多家专营店。
4.集群已形成一些地方品牌,集群的区域品牌初步确立虽然成都鞋业产业集群的起步是以面向国内市场的中低档产品为主,但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些集群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形成,并已开始注重品牌的培育。
这些大型制鞋企业,近三年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创建品牌、广告宣传方面的投入。
目前集群1500家制鞋企业中,已有300多个注册商标,其中有 3个品牌获得了四川省名品、四川省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称号,17家企业获得“中国真皮标志”称号,派中派、嘉丽多等获得国家质检中心或四川质检中心认定的免检产品称号等。
此外,近年来“双星”运动鞋、“奥康”皮鞋等全国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也已入驻集群。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集群产品在国内市场份额的提高,成都鞋业集群逐渐继广州、温州、泉州之后国内又一重要的鞋业生产基地,并被誉为“西部鞋都”。
2005年12月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成都鞋业集群“中国女鞋之都”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