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诊断学基础

超声诊断学基础


四、技术上和应用上的特点
技术性能上的特点:
1.超声波是机械波 2.超声波易被脉冲调制 3.信噪比高(S/N)(Signal/Noise Ratio) 4超声信号便干转换为光、电、磁信号 5.超声工程方法很多,有A、B、M、D、C、
F等方式显示的仪器。
应用上的特点:
1.属无放射性、无创伤性的检查技术 2.获取的信息量丰富 3.能实时动态显示 4.能发挥管腔结构造影功能(Lumenography) 5.对小灶有很好的显示能力 6.能自如地取得各种方位的断面图像 7.能及时地取得结果,可多次进行重复检查
超声诊断学基础
Basis of Ultrasound Diagnosis
内容提要 概述
一、发展史略
二、超声诊断学的定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技术上和应用上的特点
超声成像的一般原理
一、超声波的主要物理特性 二、记述超声波的主要物理参量 三、关于线性声学与非线性声学 四、组织声学特性 五、超声成像的主要原理与过程
腹腔内腹水及正常肝脏的三维图像 肝淤血合并腹水时肝脏的三维图像
肝内肝静脉的三维图像 肝内多发性囊肿的三维图像
肝内病灶CEUS-CPS与CEUS-CPSC的比较
M
M
CEUS-CPS
M
同一病灶CEUS-CPSC
左图局部放大观察
M
左图局部放大观察
肝动脉相
门脉相
肝癌实时超声造影 (CPS技术)
晚期门脉相
五、组织声学特性
组织中的含水量及蛋白质含量对超声性 质起重要作用 组织是球蛋白、结构蛋白、水及脂肪的 复合体 人体软组织中声吸收蛋白占80%左右, 蛋白质中又以胶原蛋白吸收最为显著。
影响超声图像形成的有关物理因素
一、镜面反射与轮廓显示
二、反射特性与病变性质
三、后向散射与内部细小结构的显示
超声诊断仪器的类型与特点 回声图像的命名与分析方法
常见病理性图像的特征
伪回声(伪像)及假性病灶的类型与 识别
一、发展史略
自1942年Dussik在医学诊断领域开拓这 一技术以来,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5.Doppler效应 入射超声遇到活动界面时,反射声波
的频率发生改变,即多普勒频移,此现象 谓多普勒效应。频移的大小与活动体的速 度呈正比,其公式为:
Fd= fo-fr=±—2f—o ·—V Cos
C
V=±——fd ·—C— 2fo ·Cos
三、记述超声波的主要物理参量 频率(f)、波长(λ)、声速(c) 其关系式为:C=f.λ 声阻抗 R=f.c
(Z2≠Z1)。
3.衍射和散射
4.吸收与衰减特性(Absorbance and Attenuation)
大界面的反射
粘滞性
小界面的散射
导热性
扩散衰减
驰豫性
衰减吸收的大小以衰减系数或半值层表示之,
其单位用db/cm.MHZ
一般软组织的平均衰减系数单程以0.5dB(cm.MHZ) 计算;而双程来回的衰减系数1dB (cm.MHZ)计算。 人体组织中衰减与散射有关。某些病变(如脂肪肝) 时散射大增,致使传入深部的声强显著下降。脂肪单 独的衰减系数甚低,但当多量的2~3um脂肪微滴积聚 在肝细胞内时,由于脂肪与肝细胞质之间的声持性阻 抗不等,造成对入射超声大量散射,致使脂肪肝的声 衰减明显增大,表现为向肝脏深部的回声明显稀少及 肝脏底面的模糊。
二、超声诊断学的定义 研究和应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与
人体组织声学相结合诊断人体疾病的 科学,即谓超声诊断学。它是一门边 缘学科,属现代医学影像学范畴( Medical Imageology)。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脏器病变的形态学诊断 2.功能性检测 3.超声介入学及腔内超声学 4.器官声学造影
亚微观低速血流灌注显像
现代超声显像是 : 形态结构十功能诊断
肝动脉相
门静脉相
小肝癌-CEUS
延迟相
腹腔内腹水时正常肝脏和肠道的二维和三维图像
穿透式的A型超声仪
复合扫描的B型超声仪
ABP复合扫描超声仪
复合扫描的B型超声仪
超声心动图创始人--Edler
胎儿脊柱和肋骨的透明成像最大回声模式三维图像
c:声速(Velocity) 声阻抗差只要相差0.1%就能产生反射
声阻抗差所致反射的大小以反射系数表示
反射系数 R=
z1- z2 2 Z1+ z2
z1为第一介质的声阻抗, z2为第二介质的声阻抗
由式中可见:两种介质的声阻抗差 愈大,界面反射愈强(Z2≥Z1);两 种介质声阻差相等,界面反射消失 (Z2பைடு நூலகம்Z1)。两种介质存在着声阻 抗差,是界面反射的必要条件
声波传播的方式有纵波,横波及表面 波.人体软组织中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纵波, 即疏密波.
二、超声波的主要物理特性
1.束射性,方向性 Sinθ=1.22λ/d
2.反射和折射
人体各种组织均有其不同的声特性阻抗
z: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 z=ρ×c ρ:密度(Density)
四、关于线性声学与非线性声学
1、线性声学 指声传播过程中,声压、声速和密度之
间呈线性关系。即无论在近场或远场区, 其振动均重复振源(探头)的振动规律, 其波型不失真(呈正弦波)。
2、非线性声学
在声传播过程中,声压声速和密度之间
不呈线性关系,即发生波型失真。这种非线 性效应是由于声传播时,其正压期的声速大 于负压期的声速,因而从正弦波转为非正弦 波的失真(呈锯齿波型),从傅里叶分析中 相当于以原正弦波为基波,再叠加以2倍、3 倍…至数倍于基频的谐频波叠加组成。
1.探索实验阶段:40—50年初期 2.临床实用阶段: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后期 3.开拓前进阶段:70年代初期 4.兴旺发达阶段:70年代后期至今
现代超声显像三次革命性进展
1972年
灰阶实时超声成像
人体软组织显示成像
1980年代 灰阶实时超声十彩色多普勒 血流成像
解剖结构十血流供应显示成像
1990年代 超声微泡谐波造影成像
超声成像的一般原理
一、超声波的定义 二、超声波的主要物理特性
1.束射性,方向性 Sinθ=1.22λ/d 2.反射和折射 3.衍射和散射
一、超声波的定义
超声波是指其振动频率超过人耳听 觉阈值上限(20000Hz)的声波.声波是声源 的机械振动在物质中的传播,属于机械波, 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介质(Medie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