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堂课的十条标准
一、熟练脱稿。
这是教师首先要练就的基本功。
任何一个充分备课、全心投入的教师都能做到滚瓜烂熟,滔滔不绝。
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强烈印象,一个震惊,一下子抓住学生。
有的教师照讲义念,看一下书,讲一句,是生疏的表现。
只有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才能谈得上讲授技巧。
熟才能生巧。
二、口音清晰。
教师讲课,是通过口语进行的。
教师的学问再大,备课再熟,若口音不清,方言太重,学生听不清,也要失败。
因此,教师要掌握好运气、发声、口形、吐字等一系列演说技巧。
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教师,都要说普通话,练就出像播音员那样清晰动听、富有磁力的语音。
三、语言生动。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材料、知识的载体、交流的工具。
教学讲授艺术是语言艺术。
课堂语言必须生动、活泼。
词汇贫乏、表情呆板、枯燥单调的讲授令学生昏昏欲睡,如坐针毡,苦捱课时,哪能听得进?而有的教师尝试进行感情充沛、妙语连珠、声情并茂的“愉快教学”、“表演讲授”,效果很好。
有的青年英语女教师模仿主持人的语调,具有现代气息,更受学生的欢迎。
理工科教师则以自然科学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循循善诱地将那些定理、公式输入学生的脑海。
四、启发解难。
教学应当主要采用启发式:一上课,有的教师进行小测验,有的则讲解作业,还有的讲个故事或说个笑话开启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气氛。
古语谓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当然最多的是用提问。
“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亚里土多德)。
”用一系列问答把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以解惑传道,达到授业的目的。
提问要难易适当,有暗示。
故作高深,一个又一个为难学生的提问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要让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答出问题产生兴趣,乐于听下去。
五、前后关联。
每堂课之间,一堂课内每章节内容之间都要有机联系。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无论是经济还是法律课程,都是科学体系,不能讲乱、讲碎,破坏了有机整体,学生无法把握。
六、重点突出。
讲好一堂课,并不是内容多多益善。
要有重点,少而精。
若从头到尾满堂灌,全面开花,学生大脑皮层兴奋点太多,淹没了重点,反而都记不住了。
讲授一二个重点,围绕重点讲解、演绎、推导、归纳、复习、考试,都是为了加重、深化、理解,记忆重点。
记住了重点就记住了整体。
没有重点就没有记忆。
七、组织课堂。
教师在长期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了开场白、总结词、表扬、批评、鼓励、警示等技巧。
在学生迟到、早退、走神、骚动时就适时恰当地运用这些技巧控制课堂局面,协调“教”与“学”的关系。
成人高校学生不同于未成年学生,课堂纪律乱时不宜直接批评。
教师最好中止讲授,旁敲侧击。
有的教师则是走到说话的学生跟前,盯着他讲课,他就安静了,这叫“目光交流”。
教师用目光扫描每个学生,与学生对视,可以控制课堂。
当学生目光专注,兴奋闪光,说明在听讲。
若学生目光困惑、游离,或是看小说,甚至合眼瞌睡,就要提醒、激励。
有的教师只管自己讲,眼睛望天,望窗外,就是只管自己“教”,不管学生“学”,教与学脱节了。
八、深入透彻。
好教师讲课如解剖麻雀,层层剥笋,渐渐深入。
自己吃透了课程内容才讲得明白透彻。
自己囫囵吞枣,朦朦胧胧,也就讲不透,表现出磕磕巴巴、含含糊糊,或者用快速地念、背,一带而过,掩饰过去,留下疑点,积成疙瘩,越滚越大,成了夹生饭。
“夹生饭,煮不烂”,怎么消化吸收呢?
九、因材施教。
成人高校学生差异大,有十八、九岁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有40多岁的中年人,必须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有的教师尝试先讲20分钟,搭一个框架后,就布置作业让学生做,再回头给大龄学生从头细讲,出难易两类问题。
十、注意守时。
教师必须遵守教纪,按时上下课。
若教师在打铃几分钟后才匆匆忙忙上讲台,松松垮垮地开头,一开始就给学生不守时的印象。
有的教师提前一二十分钟下课,等于没上满课时,偷工减料,怎能为人师表?
一堂课要力争达到上述十条标准,还要辅以工整、条理的板书。
有的教师板书详细、清楚,大标题、小标题、ABC、123、公式图表,勤写勤画,精心设计,图文并茂。
学生抄下来就是一份便于复习的好提纲、好教材。
以上诸条原则,难以全面达到。
教师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雄辩滔滔,有的侃侃而谈,有的表情生动,有的板书娟秀,各有千秋。
关键是教师要胸怀炽热的敬业精神,从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中显现出来。
“月光晒不黑皮肤(加里宁),”只有太阳内部的热核能量喷放,发光发热,才能晒黑学生。
晒得“效果怎样?”就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了。
如果学生认真听讲,踊跃回答,积极配合,参与课堂教学,听懂记住、消化吸收了教学内容,这就是一堂好课。
这才是对一堂课的最后评价,也是全部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