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后提出了教学创新性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进
行创新只会被时代所淘汰。

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机遇。

本文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意义,提出了小
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对策,为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使语文教学暴露出很多问题,所以
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
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不断创新,使小学语文重现生机,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实现
可持续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式呆板。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但是在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系统地研究发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的
教学方式是比较呆板的,教师在上课时主要使用的是讲授法,教师总是按部就班
地给学生讲解课文,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记忆文章。

基于语文教学方式是比较呆
板的,所以小学生对语文课文表现出厌恶的情绪。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
是比较被动的。

2.语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
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数,对学生来说只要在语文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就是优
秀的学生。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要学生能在语文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
算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

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成为了应付考试的教育,而忽视了小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创新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作用。

语文教师实现教学创新,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
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乌鸦喝水》这篇
课文时,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演示了乌鸦喝水的场景,然后引发学生
的想象,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不利用小石子,乌鸦怎么才能喝到水?”教
师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学生展开思路,发挥创新,献计献策,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之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比较差,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是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创新
型的教学方式可以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这样
一来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后,学生
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会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对策
1.运用教材语言诱发学生想象。

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学生提高了想象力,才能将想
象力渗入到思维中,才能形成创造思维。

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具体的方式是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景、物、人,同时还可以指导学
生思考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

例如,语文教师在指
导学生阅读《秋天的雨》时,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
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
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

”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动植物在秋天准备过冬的各种行为。

2.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

如果语文教学的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呆板的,是很难实现创新教学的。

语文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音乐知识,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例如,语文教师在
指导学生学习《珍珠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
学习语文知识。

语文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音乐可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音乐
氛围,学生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听到泉水声、孩子的笑声。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泉水流淌的样子,这样的语文课堂成为了唯美的音
乐之旅。

3.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情感。

文学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吸收知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丰
富内心世界的动力,有效地发挥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
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方式。

用文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对文学有一个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们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文学问题。

还要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知识,掌握文学构架
体系。

首先,教师要挖掘课文的审美意蕴,找到作品中可以吸引学生的地方,以
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成情感变化。

其次,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
预设循序渐进的美育目标,其目标应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建构健康高尚的人格为宗旨。

最后,教师要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
堂活动,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所有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每个环节中
都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引导他们的情感升华。

小学生
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可以在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可以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感。

4.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师如果只是给学生单纯的提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
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创设的问
题情境应该是具有趣味性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吗?”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就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思考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

教师提问的这个问题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的,可以让学
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这样
一个问题:“同学们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会积极地对这个问题思考,和同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春天,然后教师可以导入这节课的学习。

教师可以说:“这节我们学习《找春天》,看看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我们怎么寻找春天?”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5.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开始
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单一的板书教学方式,这样的
教学模式具有创新性,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方便教与学。

例如,在教学《北京》,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北京建筑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对北
京的全貌有个大体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北京文
化等的知识,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就能对北京的文化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学习课
文时,可以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语言。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以给学
生播放关于瀑布的视频,用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增
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件中学习比单纯的文字学习印象更加深刻,可见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创新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学生的
创造能力。

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语文教育的可持续
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王曙明论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新观念[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