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照相机的发展史
大画幅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大画幅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35mm照相机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严格意义上的量产化 照相机是1925年奥斯卡.巴纳克设计,德 国莱卡厂制造的“莱卡1”照相机,就是它 确立了35mm相机的 发展方向。 1.小巧 机身可换不同焦距的镜头以适应 广泛的拍摄题材 2.拥有镜头对焦连动的测距系统 3.高速焦点平面快门 4.一卷胶片36张 重要意义:它使得拍摄摆脱了沉重的镜箱, 干版,三角架,方便地进 入人群拍摄生动 的画面,受到新闻记者和摄影爱好者的欢 迎。
拍摄六大过程:选择→构图→照相机的控制→曝光→ 显影→印片 照相机的控制
↗ ↘
聚焦
曝光控制↗ 光圈 ↘ 快门
照相机的组成部分
1.暗箱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隔绝不要的光线开了一个口, 使需 要的光线纳入其内 汇聚光线并在感光胶片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 拍摄者能够看清照片所包括的景物范围。简单的取景器只 是一个窗口,复杂的可能是一个精密的光学系统并能过
人体摄影 是高级照 相机的另 外一个主 要领域
日产大幅照相机Wista
照相机的结构
日本富士公司的数字中型照相机
加装计算机控制功能的SINAR照相机 和加装数码后背的日本骑士照相机
HORSEMAN LD PRO数码后背连接
大画幅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大画幅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大画幅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奥斯卡.巴纳克奥 斯卡;巴纳克生于 1879年,是 35mm相机的始创 者。
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1879年-1936年,德国照相机设计家, 1911年被恩斯特•莱兹光学工厂聘请担任照相机设计师。巴纳克在 1912年研究利用35毫米电影胶卷设计小型照相机。1913年成功地造成一部 24×36mm原型Leica相机(Ur-Leica)——35毫米照相机的鼻祖。1925年徕 卡相机I型正式在德国韦茨拉尔市(Wetzlar)的恩斯特•莱兹光学工厂 出产。奥斯卡•巴纳克本人也是最早的徕卡摄影家。1920年,韦茨拉 尔市发生洪水灾难,他用原型莱卡相机拍摄了一系列韦茨拉尔洪灾的照片。
旁轴连动取景器和单反相机取景器
这种取景器的取景窗是独立的,只能使用标准镜头,更换不同 焦距的镜头后,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果是近距拍摄,就更难以取景拍 摄了。 这种相机的取景拍摄是共同一个镜头,他在机身里装置一块反 光板,呈45°放置可将摄影镜头透射过来的光线投射到机身暗箱顶部 的毛玻璃上成像对焦,若是调整焦距的话正好与光线到达胶平面的位 置一致。拍摄时,将反光板抬起,快门打开,是胶片曝光。 最先采用这种方法的是德国的EXAKTA(1930年发明) 早期单反取景的问题 1.不能自动复位反光板,拍摄时,无法取景 2.取景的影像是左右倒置,不符合人的观象习惯 3.取景的亮度不足,取景、拍摄分别调整光圈,操作不便
2.镜头 3.取景器
和 4.胶片 5.调焦装置 6.快门装置 7.光圈装置 8.装置
摄影镜头的聚焦动作连动起来。 可将影像接受选来的感光材料
控制镜头纳入到暗箱中光线投射到感光片所经历的 时间装置 用于控制纳入到暗箱中光线投射到感光片上的量的多少的 一种装置,类似于人的眼睛瞳孔 一种在暗箱中驱动胶片的装置,使得感光片在暗箱当中顺 序曝光
入射光被一排栅栏以一定角度反射到刻有框线的平板玻璃上,玻璃中间 矩形的小孔用来投影成叠影对焦的光斑。与此同时,从右侧的棱镜组 也将折射一束光线并通过一个小孔投影在这块平板玻璃上,只有当对 焦正确的的时候,两束光线才能以同样的角度投影在矩形的小孔上, 在取景器中,你就会看见两个光斑完全叠加重合在一起。
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 会上才正式推出30台A型 Leica照相机。此时,虽 然许多摄影师仍持怀疑 的态度,但是因为Leica 非常方便,只要放在口 袋便可四处随意走动, 因此仍具有相当的诱惑 力。它使摄影师改变拍 照的方式,以一种新的 角度重新诠释影像,并 且摆脱了三脚架的约束。 事实上,Leitz工厂自 1924年开始,就在“原 型Leica”的基础上制造出 A型Leica(又称为Leica I 型)。A型Leica配有 50/3.5口径的Elmar镜头, 固定在机身上无法更换, 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 使用时必须目测对焦。
第二讲
本章重点: 1. 照相机的基本组成和分类 2. 35mm照相机的发展历史
过去照相机并不复杂,最简单的相机就是一个适当暗箱内 置感光材料即可,照相时只需在暗箱上钻一个小孔即可。 如今复杂的高级相机只是将这种针孔相机做的更巧罢了。
拍摄需要照相机,需要了解照相机,但更需要了解摄影的 过程。
莱卡M6胶片照相机
莱卡M7胶片照相机
为纪念135相机的奠基人、徕卡相机的发明者奥斯卡· 巴纳 克先生(1879-1936年)的伟大功绩,1979年德国徕卡公 司创立“奥斯卡· 巴纳克”摄影奖,旨在奖励那些在摄影 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摄影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现出 人类与自然休戚相关的联系,促进国际摄影文化的交流与 发展。 “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每年评选一次,单幅、组 照皆可参赛,奖品价值10000马克(或同等价值的徕卡相 机一部),并获赠“奥斯卡· 巴纳克”摄影奖证书。由世 界著名的摄影家组成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严格地选拔: 这项比赛在国际摄影界(尤其是欧洲摄影界)影响广泛, 许多摄影家都以获此殊荣而感到自豪。
现 代 数 码 中 画 幅 照 相 机
哈苏H-1
哈苏120相机
仙娜 大画幅
仙娜SINAR
仙娜SINAR 头
日本产尼康大画幅照相机镜
仙娜数字照相机
仙娜数字照相机
目前大型照相 机使用的领域 比较狭窄
云台是高级照相机几乎不可分的部分
20世纪20-50年代
便携和摄影室照 相机的比较
其实Oskar· Barnack并非第一个想利用35mm胶片来制造小型相机的人,只不过他是一 位机械工程师,而且时运奇佳,在一个能让他发挥天才的公司找到工作,这一点就是 其他人比不上之处。
1924年,徕卡相机被正式投入生产,1925年推出了徕卡A型(I型)。当年的 徕卡原型机是完全由手工制作的。金属机身,镜头不是象常见的装在皮腔上, 而是使用了可以伸缩的金属筒,快门已经是焦平面快门了,在上快门的同时 也就完成了卷片。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它使用的是带齿 孔的35毫米电影胶片,片幅是24×36mm。自此,相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 阶段,135相机成为这个世纪最流行的相机。因而可以说,是徕卡创立这个世 纪的百年相机标准。
The 1957 Nikon SP and its system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stone for the Nikon F, widely reagrded as the best Nikon rangefinder model, takes in Motor drive and an array of fine optics. As with all great cameras, the Nikon also had crisp, classic lines that are distinctive and to some eyes (mine, at least) beautiful. It has a purposeful, unmistakeable look about it that at once identifies it both as a tool and a jewel, a veritable gem among its slightly lumpier-looking SLR contemporaries.
【自然魔術】(《Magia Naturalis》),一書中 更詳盡介紹Camera Obscura。首先推薦人們,暗 箱的確可以當作繪畫工具使用。他完成一幅,很有真實感的 畫像,再高明的畫家也不能相比。此書當時一版 再版,且譯傳世界各國。所以,玻爾塔有一段很 長時間,被全世界公認是暗箱的發明人。
当然,比起M3来说,SP也有弱点,这 一点也是M3最大的荣誉:M3有明亮的 取景器。SP的50-135取景器明显的比 M3的昏暗,而且,SP的测距联动系统 设计比Leica的M系列简单。
SP时代的结束是凄美的!
在与单反系统的激烈竞争 后,旁轴领域里只有极少 数的型号幸存下来,SP不 在幸存者之列是非常令人 惋惜的。如果有一天你见 到某只脚架上安放着一台 残旧不堪的SP,请你注意: 那只是他美丽身影后的幻 觉! 不可否认的是,Leica 和 Contax结束了SP的令人 惊叹的完美演绎,而SP则 几乎结束了Canon。
1936-1940年CANON仿制了一系列以LAICA照相机为蓝本的旁 轴取景照相机,这些照相机装备了NIKON的镜头
在这张彩图中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Leica 联动测距系统中的光路,黄 色的箭头代表了照亮框线的光源,红色箭头和黄色叠加的部分提供了 叠影对焦的光斑。
莱卡M6胶片照相机
LEICA M8照相机顶面看与传统的照 相机没有两样
Leica M8 with 28mm f/2.8 Elmarit Asph. 1/5800 sec . ISO 640
莱卡数字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LEICA M8 照相机的背面
Leica M8 with Tri-Elmat @ 50mm. ISO 320
在测距联动旁轴相机还是135系统里最高级以及拥有最多用户的年代 最末期,Nikon SP出现了!他径直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当时最伟大的相 机:Leica M3和Zeiss Contax IIA以及Canon 7SZ。
SP有许多个领先的地方: 1、SP是世界上第一台集6个对焦框于一 身的RF系统:28/35/50/85/105/135,在主 取景器的左面是28/35两个没有视差自动补 偿的辅取景器。请注意,这是1957年发生 的事情,Leica M4P是1980年发行的,SP领 先了23年!SP的取景器占了大半个顶盖的 后脸,这是独一无二。你如果知道这些,你 会马上重新去认识这台机器! 当现在的人津津乐道Leica的取景器的优 越性时,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SP的取 景器在某些地方比Leica的还要优越,带眼 睛的使用者用M2/4/5/6时,使用28MM或 35MM镜头或许会觉得不便,但如果他们使 用SP会觉得很舒服! 当操作的人选择50/85/105/135线框的时 候,是通过旋转围绕着倒片把手的拨盘来操 作的,这个拨盘上的刻度用不同颜色的数字 加以分辨。而且拨动以后,每一个线框都可 以在取景器里同时出现,可以让使用者更全 面的了解使用不同焦距镜头的效果。举个例 子:当你使用50MM镜头,取景器里只出现 50mm的线框,你将线框拨盘拨到85mm刻 度,取景器里会在50mm框里再出现85mm 的框,如此继续拨动其他的线框刻度,相应 的框都能在取景器里一一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