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红细胞葡萄糖6 ppt课件
最新红细胞葡萄糖6 ppt课件
超过同龄新生儿胆红素正常值者;或3天后血清胆 红素足月儿>220μmol/L。 ❖ 3、新生儿期出现急性溶血表现者黄疸(2-4天, 最早24小时内,最迟2周) 、贫血、血红蛋白尿。 ❖ 4、G-6-PD活性降低,Heinz小体阳性、高铁血红 蛋白还原试验 阳性等。
(二)蚕豆病
❖ 1、可发生在任何年龄,5岁以下儿童多见。 ❖ 2、家族史或过去史 ❖ 3、大多发生在蚕豆成熟季节,但蚕豆病的发病尚与其他原因有关,
故也可发生在其他时间。 ❖ 4、发病轻重与进食蚕豆量无关 ❖ 5、进食蚕豆及蚕豆制品后数小时或数天后(1-2天)发生急性溶血,
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 ❖ 6、急性血管内溶血: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表现为畏寒、发热、
恶心、呕吐、腹痛、腰痛、酱油色或茶色及血尿、贫血、黄疸、神志 不清、休克、肾功衰等。 ❖ 6、血常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下降、周围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及 破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加等。骨髓检测:粒细胞及红细胞系均增 生。 ❖ 7、G-6-PD活性降低、Heinz小体阳性、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阳性 等。
❖ 急性溶血期:G6PD活性正常但又怀疑可用1)全血高速离心后取低层红细胞 测G6PD活性,若活性低于正常对照,可确诊。2)低渗处理红细胞,处理后 测血液的G6PD活性,如明显降低,亦可诊断G6PD缺乏.3)待溶血后2-3月 复出G6PD 活性,能较准确反映患儿G6PD活性。
临床诊断:
(一)新生儿G-6-PD缺乏症 ❖ 1、有可疑或阳性G-6-PD缺陷病的家族史。 ❖ 2、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出生后血清胆红素明显
红细胞葡萄糖6 ppt课件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最常见性伴 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病。
❖ 其本病在全球分布很广,全世界约4亿以上的人群有 G6PD。
❖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及地中海贫血等流行区出现,故 常与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 症和先天性鱼鳞癣等共存。
❖ 我国长江以南,尤其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等为高 发区。
(三)伯氨喹琳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 是由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溶
血。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琳、奎宁等), 镇痛退热药(安替比林、非那西汀),硝基呋喃类 (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砜类药(噻 唑砜等),萘,苯胺,维生素K3、K4,奎尼丁、丙 磺舒、川连等。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 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继 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 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呈自限性是 本病的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 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诱发溶血的机制
❖ G-6-PD是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中所必需的脱 氢酶,它使6-磷酸葡萄糖释出H+,从而使辅酶Ⅱ(NADP) 还原成还原型辅酶Ⅱ (NADPH )。 NADPH是红细胞内 抗氧化的重要物质,它能使红细胞内的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还原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维持过氧化 氢酶(Cat)的活性。 G-6-PD缺乏时, NADPH生成不足, GSH和Cat减少,因此,机体受到氧化性物质侵害时,氧 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导 致Hb变性、沉淀,形成不溶的变性珠蛋白小体沉积于红 细胞膜上,改变了红细胞膜的电荷、形态及变形性;过多 的发H生2变O2化亦。作上用述于作含用-S最H的终膜造蛋成白红和细酶胞蛋膜白的,氧膜化脂损质伤成和分溶也血。
G6PD 缺乏新生儿的溶血机制:
❖ 1、G6PD 缺乏使红细胞受过氧化损伤
❖ 2、新生儿红细胞具有氧化易感性
❖ 1)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缩短。
❖ 2)新生儿红细胞耗氧量大,平均红细胞血 红蛋白量高,易自动氧化,产生过多的过 氧化氢。
❖ 3)新生儿的CAT、GSH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较低,维生素E相对缺乏,使其对 过氧化氢的解毒能力明显减弱.
❖ 实验室诊断标准:1一项筛选试验示活性严重缺乏 2.一项G6PD活性定量测 定其活性比正常平均值降低40%以上。 3.两项筛选试验示G6PD活性均为中 间值4.一项筛选试验示中间缺乏值,伴有明确家族史5. 一项筛选试验示中间 值,伴有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40%的红细胞有Heinz小体,且每个红细 胞含有>5个Heinz小体并排除血红蛋白病)符合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确诊 红细胞G6pD缺乏。
❖ ㈣感染诱发的溶血
细菌、病毒感染如沙门氏菌感染、细菌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均可诱发 G-6-PD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之内 突然发生溶血,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 著。
❖ ㈤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NSHA) 不同程度的慢性自发性血管内/血管外溶血,感 染、药物可加重溶血,可合并胆石。临床分为三 型1.重型:新生儿期起病,黄疸、贫血、肝脾大; 2.中间型:儿童或青少年,感染诱发急性溶血后 呈慢性轻度溶血,无肝脾大;3轻型:青年期,无 明显贫血,感染及药物诱发轻度贫血和黄疸。
❖ 4)新生儿红细胞丙二醛( M DA)含量明显增高, 易于氧化。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及铁、铜、硒 等元素缺乏均可使氧化易感性增加。
感染
❖ 感染是一种氧化性刺激,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及巨 噬细胞产生活性氧,可释放出蛋白酶而影响红细 胞膜。另外,红细胞表面有C3b 受体,使微生物 及抗体在红细胞表面形成免疫复合物,吸引更多 的中性粒细胞趋向红细胞周围,释放活性氧破坏 红细胞而溶血。
蚕豆病发病机制
蚕豆富含蚕豆苷和伴蚕豆苷,在β-糖苷酶 作用下分别生成蚕豆嘧啶和异脲脒,两者 均具有氧化剂性质,可造成红细胞膜的脂 质过氧化损伤而致溶血。但也可能有其他 因素参与蚕豆病的发病,例如与遗传有关 的对蚕豆的“易感性”,或者机体对蚕豆 “毒物”的代谢异常。
G6PD诊断
实验室诊断:实验两类:一是筛选试验,国内常用的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荧光斑点试验和硝基四唑氮蓝纸片法; 二m法、国际 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Glock与Mclean及chapman-Dem法和硝基四唑氮蓝 定量法。30-40%的红细胞为缺陷者。 多重SNaPshot 技术, G6PD 基因25 个突变位点[2]进 行基因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