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作品欣赏作文【篇一:张大千作品赏析】张大千作品赏析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风不同。
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
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
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
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
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
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
(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
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
《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
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
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
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
只容天女来修拱,不遣阿难着体温。
”在画作的前面是青翠的山峦,后景则是一湾湖水,掩映其间,若影若现,还有淡墨和淡彩勾画的屋舍。
这是张大千用西方的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相结合之作,也是他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改革的一个成功之举。
这不仅仅是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化境的象征,也是中国现在绘画艺术的“现代性突围”。
《爱痕湖》,具说张大千当年游历欧洲,是同一名女子前往亚琛湖逗留两日。
似乎张大千游历至亚琛湖,不仅欣赏到了悦目的美景,也遇到了动心的情事。
张大千把亚琛湖翻译为爱痕湖,必是在亚琛湖边发生了让张大千印象深刻的事,才有游历归来,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
绘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反映画家内心世界,只有了解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的领悟与感受画家想要通过艺术作品告诉大家的思想。
《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
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
山中雨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
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峦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
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屋星罗棋布,若隐若现。
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
虽说用的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
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
张大千在画上自提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
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
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肩舆去不还。
待洗瘴烟横雾尽,过溪高坐横眉山。
”这也就解开了张大千一生没去过庐山,却将庐山选作可能成为自己绝笔的题材,原来庐山之美,早在张大千胸中酝酿,聚天地之精华,集江山之瑰丽,这就是画家意中的庐山,也即画家心中的祖国河山。
张大千(1899——1983),名爰,小名季爰,四川内江人。
他是一个享乐与殉道两种价值取向并存,亦虐亦庄、亦俗亦雅、玩世而从艺虔诚的人。
当通过时代画家在注重西方绘画样式技法时,他却从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艺术中获得创造的启示。
其晚年的泼墨泼彩,彻底走向抽象化,完成对传统山水画的超越。
目,但是张大千却从容不迫,显得早已胸有成竹。
这张画工程浩大,整整画了一年半,期间,张大千数次心脏病发作晕倒送院急救,稍康复又让助手抬上画案,真所谓呕心沥血。
因定于1983年1月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所以虽未完全竣笔,张大千只得将画送付装裱,准备展出后在进行润饰,但是没有想到3月8日张大千在伏案题书是溘然长逝,终究没能完成和落款。
至今我们看《庐山图》,其左上角上有仅用淡墨勾勒,未及皴擦点染之处,但这已无损于整幅画的辉煌。
张大千晚年,尤其是在台湾时期的画风,是以粗笔写意为主,工笔则几乎绝迹不画了。
因此在风格上,早年的俊秀、中年的精工,都在晚年转向趋于朴茂、沉郁和老苍,甚至于拙重。
然而,张大千为什么会有绘画风格的巨大转变呢?第一,泼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
张大千说“我的泼墨方法,是脱胎语中国的古法,只不过嫁衣改变罢了。
”第二,在敦煌面壁三年,对张大千以后的艺术风格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张大千在欧美住了三十余年,可以说,在中国,张大千是与西方关系最密切的艺术家。
特别是与毕加索会晤之后,他能够汲取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优秀成果,把抽象的方法引入到中国绘画中。
第四,由于眼睛有病。
张大千说“目疾日益朦胧,不能复细笔矣,此泼墨略抒胸臆而已。
” 张大千在台北赶画时,风格直趋简朴,青壮年时期的精工设色用笔不再。
台北时期由于整体环境使然,不能向以往时期一样静下心来精心创作。
不过,张大千还是竭尽全力画了最后一幅——《庐山图》。
虽因体力不支,未能展示出他最称心的表现,但是整体结构气势浩然的《庐山图》,还是不负所望地为张大千的传奇画下最令人赞叹的精彩句点。
《嘉藕图》创作于1947年,长约1.84米.宽约0.9米。
该作品以荷花为主题,其主要寓意为佳偶天成。
画中精工细致的描写朱荷,在墨绿渍染的田园茂叶的衬托下,富丽堂皇而全无匠俗之气,阴郁中的双栖鸳鸯鸟色彩斑斓、悠然自得。
整幅作品表现出的气度之宏大、层次之井然,是张大千泼墨泼彩画法的代表作之一。
在嘉藕图中,张大千以荷花与鸳鸯鸟为该作品的主题。
众所周知,张大千信仰佛教,荷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荷花主要象征着美、爱、长寿、圣洁。
鸳鸯代表相亲相爱的美好爱情,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备受赞颂。
张大千把荷花和鸳鸯鸟相结合,表达纯洁、美好的中国美术作品。
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画家夏圭曾画过《长江万里图》。
从古至今,很多绘画家都已长江为题材,创作出了很多作品。
张大千多年旅居他乡,愈到晚年,愈是思乡。
所以在张大千的画作中,我们看到很多以祖国的山山水水为题材的作品。
他通过自己的画,来表达思乡之情,藉此表达他的爱国情怀。
《长江万里图》就是其中之一,创作于一九六八年。
当时七十岁的张大千正移居巴西,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祥地。
张大千是四川人,在《长江万里图》中,他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铁索桥,接着,长江奔流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
此幅作品长约20多米,画面布局宏大,气脉流畅,繁复变化却又浑然天成,很好的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也表现出画家气吞山河气度和胸怀。
从绘画技巧上来看,这也是一幅泼墨泼彩画。
张大千既采用了传统山水画的破墨、积墨、泼墨等技巧,有融汇了西方绘画的泼彩法,很好的传统中国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技巧,这种绘画技巧也是其晚年的主要作画风格。
【篇二:张大千作品欣赏】张大千作品欣赏张大千《谷口人家》局部图张大千写意青绿山水《谷口人家》图卷,首次公开亮相于2013年九月份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名家书画古董收藏品博览会》上,当谷口山水图映入眼帘的一刹那,你会立马眼前一亮,目不睱接!张大千(1899-1983年)最早本名张正权。
后改张爰、张猿。
小名季,号季爰。
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
斋名大风堂。
中国著名画家,四川内江人。
祖籍广东省番禺县。
(大千是法号,还俗后沿用此名)。
张大千写意青绿谷口山水图,多为张大千中年时期推陈出新之作品。
画作构思博大(有深度和广度),布局严谨得当。
主题突出(全画中的确写有谷口十二三户人家),笔力雄健。
画面层次分明,色彩明艳,意韵悠远。
景物繁谨、简远有度,内容丰富,造型极致,神情生动。
谷口山水图表现其榭、石、泉、源等技法,古意浓厚、清雅不俗,经典之文人画意象。
张大千谷口山水图,是写意山水,表现力丰富,透晰明显,很有中国画之神韵精神。
早在1956年7月毕加索在法国会晤张大千时,张大千就告诉毕加索“我们中国画不求形似,但重写意”。
谷口山水图笔法运用自如潇洒,凸显了张大千的写意手法。
综观全画,晨舜有诗云:“万里晴空矅锦云,松风绿野草欣欣。
平湖放艇翁垂钓,谷口人家逸有勤。
”谷口人家居所如画:秋韵晴岚,平湖秋水、水天一色,谷口桥横,景色清逸。
正如张大千画中题诗:“谷口人家十二三,家家窗户得晴岚。
千寻雲木秀而野,一衇流泉清且甘。
”由此可见,此地是上善宜居环境也。
正因为张大千对中国画博大精深内涵的领略悠深,自出心源,使此图呈现的秋色意境,有谷口映彩霞,红叶染秋山之“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韵美感。
难怪溥心畲(溥儒)在引首题跋云:“谷口生秋色,落日松风寒。
何时一尊酒,遂醉青云端”了。
吾读画时受其意境及题跋的感染,也居然有与谷口人家共醉云游的冲动。
彼此同感,妙哉!张大千谷口山水图,中看,耐读,使人百看不厌。
融入画中情景,感受绿野红树!山青水秀的谷口人家生活,品味人生,美意无限。
张大千的画,富有特色,颇具感染力,有个性,形成了他清丽雅逸的艺术风格。
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鉴定专家吕长生教授在谷口山水图题跋中指出张大千谷口山水图“笔力雄健”。
这是专业眼光的品鉴。
张大千是国画大师,书法造诣也十分了得。
诗书画与齐百石、溥心畲齐名。
故有美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
谷口山水图“笔力雄健”在画中充分显现,笔力直追古人。
笔墨者,传统中国画之精魂。
大画家黄宾虹有云:“笔是骨,墨是肉,缺了这两者国画就难以立起来。
”没有笔力做底,国画就没有神韵。
韵律在画中流徜全在于笔墨(彩)。
造型线条的清晰灵动如何,全靠书法的功底。
笔到什么程度,画作的线条、骨力就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