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谊论积贮疏

贾谊论积贮疏


Exit
一、巩固 二、比较 三、提升
Exit
相同点 不同点
Exit
相同点
体裁 题材 论证方式 论证方法
Exit
不同点

写 作
创 作

写 作
语 言
目 背主 度思 特
景旨
路色
过秦论
六国论
Exit
政论
Exit
秦的统一战争
Exit
秦国角度
Exit
六国角度
Exit
贾谊写《过秦论》时,正值汉文帝时期,是 封建时代的“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 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 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Exit
赋的特点:辞藻华丽,千变万化, 气势磅礴,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 长句较多,用语雅而不俗;文章 一气呵成,文脉如行云流水,汩 汩而出,滔滔不绝,首尾气贯长 虹,感情充沛。主要着眼于作者 自身的感受 。
Exit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 荒之心。
失百倍
对 比
大欲
大患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Exit
过秦论
秦创业——雄心勃勃 秦兴盛——所向披靡 秦统一——势如破竹 秦灭亡——一败涂地
秦教训—— 不施仁政
(叙事)
(议论)
第一步:秦国崛起 第二部:秦国发展 第三部:秦国兴盛 第四步:秦国灭亡 第五步:总结教训,提出中心论点 叙述为主,先叙史实,后作议论, 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卒章显志。
知识点复习
1.下列选项中活用方式不同 于其他三项的是( C)
A 赢粮而景从 B 日削月割 C 流血漂橹 D 内立法度
名——状 景:像影子 一样 名——状 日:每天 地 月:每月地
使动
漂:使……漂起
名——状 内:对内
Exit
2.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 的一项是( D )
A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专指黄河
Exit
立论
Exit
对比论证
《过秦论》中有哪些对比? 《六国论》中有哪些对比?
Exit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 . 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 . 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 .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 . 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 . 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Exitຫໍສະໝຸດ 小邑大城得百倍
但时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 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 (晁错《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 (贾谊《论积贮疏》)。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农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社会矛盾在表面繁 荣之下加深。
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 治通鉴》卷15),刑罚苛重,民不聊生。
第一步: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
第二步:将中心论点转化为两个分论点:一为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 独完”。
第三步: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步:讽谏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开门见山,先提中心论点,之后提出两个分 论点,后用史实举例论证。
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C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先例,旧事
D 东割膏腴之地
Exit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
A 赵尝五战于秦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不拘于时,学于余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被动 状语后置
Exit
《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 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 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 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 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Exit
《六国论》主要是论述了 六国灭亡的原因,目的在于讽 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 辽和西夏的“积威之所劫”, 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 “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 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 护统治。
Exit
六 国 论
弊(



赂) 秦
赂 (总分) 秦
力 亏 (第二段)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赂 者
(总分)

赂 者(第三段)

(并 列)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 为国者无 过 使为积威 渡 之所劫哉 )
(第四段)
( (引古) 分 (递 进) 总 )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Exit
小结
《过秦论》的语言气魄恢宏,酣 畅热烈;《六国论》的语言沉稳 深刻,干练老辣。它们都是千古 传诵的名篇。
Exit
思考
我们还可以把比较 用在哪些地方?
Exit
作业
试比较《过秦论》与电影 《英雄》中对秦国的强势 的描绘。
Exit
Exit
散文的特点:语句长短相间, 错落有致,句式丰富多彩, 交相辉映;论证语言隐、直、 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干练 老辣,有“战国纵横之学”。 着眼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Exit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 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Exit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 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 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 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 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 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 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 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 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 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 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 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 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 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