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3、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居住区:城市中由城市主要道路或片段分界线所围合,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5、居住组团:城市中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居住小区:城市中由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以居民基本生活活动不穿越城市主要交通线为原则,并设有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应的、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区。
7、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8、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9、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0、城市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组织及其形式和状态。
11、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2、历史文化名城: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13、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4、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全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15、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
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要求将城市规划的专业和技术应用到各级人类居住点上。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于雅典制定,原名《城市规划大纲》.《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
其次,《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最后,还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
《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并且认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的。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雅典宪章过于追求功能分区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
主张“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些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凑在一起,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
还提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8)(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深度要求如下: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住区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大小;(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5)拟定公共服务实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8)拟订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城市总体布局的内容1.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2.城市主要功能要素布局:城市居住与生活系统的布局;城市工业生产用地的布局;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布局;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的布局。
3.城市整体结构的控制:土地使用与交通系统的整合;城市分区与组合关系;城市中心体系与城市形态的关系;各类保护地区与城市布局的关系;空间资源配置的时序关系。
4.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多角度、多场景的方案比较;方案比较的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4)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2.区域发展战略;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5.区域基础设施布局规划;6.区域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7.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8.区域政策与实施措施;9.区域规划中其他内容的探索与更新。
评价城市建设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将之分成三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设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现行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城市用地的分类: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共设施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e:水域或其他用地。
调整过后为: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物流仓储用地S:交通设施用地U: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
《雅典宪章》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1)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噪声干扰;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
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不同的人口密度。
(2)工作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布局缺少统一规划,与居住区距离过远。
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3)游息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开敞空间,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市区居住条件的改善;市中心区人口密度高,难得拆出一小块空地,应将它辟为绿地,改善居住卫生条件。
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交通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道路大多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
并认为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
建议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
《大纲》还指出,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过分集中,也是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
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368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