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文学叙事一、名词解释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叙述人语言[吉林大学2012年研]答: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
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
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
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
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二、简答题1.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述之。
[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
(1)戏剧化的呈现。
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
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
情节是故事有效重组。
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
这方面的技巧包括:伏笔的设计,顺序、倒叙、插叙等灵活运用,背景的有效烘托,以及选择什么事件作开头、结尾,在什么地方借着什么事件制造高潮等等。
(3)隐身式的呈现。
小说的作者一般不再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自称“我”的人物出现。
整个戏剧化的情节,透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呈现。
①零聚焦叙述零聚焦叙事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事者讲述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
这通常是从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而进行的叙述。
这种叙述者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叙说他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没有任何感觉和评价。
②内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内聚焦叙述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的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
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之外的内容,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③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其所见所闻作任何解释。
现代一些小说家为了对抗“全知全能”的传统叙述方式,往往刻意采用冷漠的旁观式的叙述方式。
2.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考察和讲述的角度。
叙述角度的转换对阅读的意义在于: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近或拉远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1)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换的意义:超越全知全能,弥补了其可靠性上的不足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然而叙述者的过于自由往往导致接受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受到限制。
因此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出现了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
如英国女作家沃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的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
这样一来,读者实际上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
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第一人称叙述了。
(2)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转变:客观地叙述,令读者对其产生信任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但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不过在一些作品中,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
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如普希金的《驿站长》,叙述者“我”同主要故事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是个旁听者而已。
(3)第二人称向第三转变:拉大叙述者和接受者之间的距离,造成返程阅读经验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中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也可以说,这种叙述方式不过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因为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实际上同第三人称叙述一样,仍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
但叙述的接受者却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经验。
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
总之,在作品中,三种叙述视角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在有的故事中,先是由第三人称叙述开始,但其中的部分或主要内容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的,这些内容就变成了第一人称叙述。
或者相反,开始是第一人称,但故事的内容都不是叙述者参与或在场,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叙述,这实际上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叙述。
总之,叙述角度的转换,能产生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
3.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4.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5.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答: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1)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2)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6.叙述聚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叙述方式。
法国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
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1)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
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
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
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