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接地气”
当人们把手写汉字当成麻烦,把阅读传统文化优秀文章当成负担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必然举步维艰,传统文化绝对不该被当做圣物供起来,不能让人敬而远之,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接地气”。
前些天,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了故宫创意纪念品,有朝珠造型的耳机,还有印着清朝皇帝语录的趣味扇子等等一系列既具有故宫特色又时尚好玩的特色纪念品。
这些纪念品与往常那些古板又不实用的纪念品比起来的确有很多优点。
虽然也有人认为这样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但它却是起到了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深受人们喜欢,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地气”。
似乎阻碍传统文化传承的最大障碍是科技的进步,人们会觉得因为有了微信,所以人们就再也不写信了,因为有了键盘,人们就再也不写字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微信并未取代书信,键盘打字也并未取代手写,只是它们的作用发生了改变,书信不再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但它所能表达的感情是微信无法取代的。
况且事物的发展总是优的取代劣的,进步的取代落后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完善和改造,假如固步自封抱残守缺,那结果只能是被淘汰,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承绝对不能孤芳自赏,一味排斥现代科技。
借鉴现代科技,吸取其精华与之合作、融合,这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地气”。
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了,首先,在节目中充分地应用了现代科技,正式却不古板;再就是它激起了许多人对汉字的兴趣,同事也普及了知识。
电视节目对于传
统文化传承的优势就在于此,十个人中有七个人看过这个节目,那么剩余的三个人也会因为七个人的谈论而去看,这就达到了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效果比说教好上百倍。
这个节目同样借鉴了综艺节目的优点,使整个节目正式而不压抑,活泼而不轻浮,这是传统文化的“接地气”的表现,也是成功的实践。
传统文化的传承“接地气”是必要的,一味的古板,只让人反感。
人民是文化创新的主题,传统文化要传承下去就不能墨守成规,就要出新,就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而要想传统文化贴近人民群众,对它的传承就必须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