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线施工作业指导书220kV**线、**线解口入**站送电线路工程二○一○年五月批准:日期:技术审核:日期:安监审核:日期:项目部审核:日期:编写:日期:目录1. 工程概况 (1)2. 编写依据 (2)3. 作业流程 (3)3.1 作业(工序)流程图 (3)4. 作业准备 (4)4.1 人员配备 (4)4.2 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4)5.作业方法 (5)5.1 跨越架搭设 (5)5.2 牵张场地布置 (7)5.3 放线滑车悬挂 (7)5.4 导引绳展放 (9)5.5 牵引绳及导地线展放 (9)5.6 导地线连接 (9)5.7 导地线紧线 (10)5.8 平衡挂线 (11)5.9 弧垂观测 (12)6.安健环控制措施 (14)6.1 控制措施 (14)6.2 危险点辨识 (16)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16)7.1 质量控制措施 (16)7.2 检验标准 (18)1. 工程概况本指导书适用于110kV以上送电线路工程:2. 编写依据3. 作业流程3.1 作业(工序)流程图4. 作业准备说明:根据实际工程量配置。
说明:工具配备可根据现场需要进行调整5.作业方法5.1 跨越架搭设5.1.1跨越电力线、弱电线路、铁路、公路、索道及通航河流时,必须有完整可靠的跨越施工技术措施。
5.1.2 架线施工前沿线调查交叉跨越情况,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办理跨越手续,跨越架根据被跨越物情况采用不同型式结构。
5.1.3 电力线跨越多采用搭设竹跨越架封顶的跨越方式,条件受限制的采用带电跨越架或其他跨越方式。
5.1.4 线路与跨越物正跨或斜跨角大于30°时,应考虑整体搭设跨越架,跨越架斜跨角小于30°时,可采取分相搭设跨越架,地线与边相共用一个,中相单独使用一个,并用经纬仪定位,以保证位置正确。
5.1.4.1 跨越架横线路长度 L = (考虑风偏)式中:L—跨越架实际长度;L'—两边线间距离;θ—线路与被跨越物夹角。
F—施工线路导线和地线在安装气象条件下,跨越点的风偏距离。
5.1.4.2 跨越架宽度W(两主排之间的水平距离)W=W1+2(X1 + X2)式中:W1—公路的宽度,电力线、通信线两边相距离。
X1—跨越与被跨越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见下表)X2—电力线、通信线的风偏距离。
(110kV以下取0.5m)5.1.4.3 跨越架高度H=h1+h2+h3式中:h1—被跨越物高度h2—跨越架与被跨越物最小安全距离h3—高度裕度。
跨越架宽度小于5m时取0.5m,大于5m时取1.0m。
跨越架与带电体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最大风偏后)(m):5.1.5 搭设跨越架使用材料应注意:5.1.5.1 跨越架使用毛竹时,竹头直径不小于40mm,搭设时立柱间距离一般为1.5m左右,横杆上下距离一般在1.0m左右;立柱及支撑杆应埋入土内不少于0.5m;一般跨越架上部不用封顶,比较重要的跨越需要封顶时一般采用斜向或交叉封。
5.1.5.2 不停电搭设跨越架,一般用于10KV -35KV 的带电线路,搭设时线路应退出重合闸,并邀请被跨越线路运行部门现场监护,且应在良好的天气下进行,应用坚实而干燥的竹或杉木杆搭设,并在远离被跨越线路侧打临时拉线,以控制杆不向带电侧倾倒;搭设电力线跨越架的架杆应保持干燥,防止感应电压伤人,竖于地面的架杆埋深不小于0.5m ,跨越架结构要牢固。
搭设带电跨越架时,靠近电力线以上部分严禁使用铁丝绑扎。
跨越架两边顶端应起羊角保护。
5.1.5.3 为防跨越架顶磨损,应选择好控制档的水平放线张力,对个别有磨擦的用圆木补强。
5.1.5.4 带电跨越架必须在两头各挂一块“有电危险,严禁攀登”的警示牌。
5.1.5.5 公路跨越架夜间设红色标志灯,在施工过程中派人监护。
公路跨越架必须在前后200米处设有“电力施工,车辆慢行”的警示牌。
5.1.5.6 跨越架的拆除按搭架时的反顺序自上向下拆除,且须一件一件地拆除,严禁整片推倒。
5.2 牵张场地布置5.2.1 张力放线段的划分原则:5.2.1.1 张力放线区段的长度不宜超过20个放线滑轮的线路长度,当难以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导线在展放中受压损伤及接续管出口处导线损伤的特殊施工措施。
5.2.1.2 选用的放线段长度与线轴导线累计线长相近的方案以减少直线压接管数量。
如果导线供货为定长时,放线段长度应与线轴中线长的整数倍相近。
5.2.1.3 张力场、牵引场宜是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铁塔之间。
5.2.1.4 牵张场地应满足牵引机、张力机能直接运达到位,且道路修补量不大,能满足放线要求。
牵、张机出口与邻塔悬挂点间的高差角不应超过15°。
5.2.1.5 大牵、张机一般布置在线路中心线上,其方向应对正邻塔导线悬挂点,使绳(或线)在机上的进出方向垂直大牵引机的卷扬轮和大张力机的张力轮中心轴。
对于地形受限制的地方,可采用转角引出的方式布置牵张场地,转向场地的布置应另编写特殊施工方案且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5.3 放线滑车悬挂5.3.1直线塔上悬垂放线滑车悬挂一般与悬垂绝缘串一起吊装。
悬垂绝缘子串及放线滑车吊装前应作下列检查:5.3.1.1 悬垂绝缘子串及金具的组装符合设计图纸规定。
5.3.1.2 放线滑车与绝缘子串连接方式可靠、正确。
5.3.1.3 绝缘子碗头、球头与弹簧销之间的间隙配合适当。
5.3.1.4 采用合成绝缘子串的应同时安装出线操作梯,以防合成绝缘子串受损。
5.3.1.5 耐张塔转角小于30度时,每相导线横担端部悬挂一个放线滑车;转角大于30度时,每相导线悬挂两个放线滑车。
耐张塔的放线滑车,为防止受力后跳槽,应采取预倾斜措施,并随时调整倾斜角度,使导引绳、牵引绳、导线的方向基本垂直于滑车轮轴。
5.3.1.6 经验算达到以下条件的杆塔应悬挂双滑车:1)加在滑车上的荷载2sin2ϕT N =大于滑车的承载能力时;2)滑车包络角2sin)]cos()[cos()cos(cos 2βθθθθθθϕA B A B A B -++-+=角度值大于30度时;5.3.2 悬垂滑车悬挂如下示意图:5.3.3 转角滑车悬挂如下示意图:转角塔内角侧放线滑车千斤头 外角侧5.4 导引绳展放5.4.1 导引绳展放一般采用人力分段展放,在条件较差或者地方关系复杂的地段,采用动力伞或飞艇等进行展放。
5.4.2 导引绳分段展放完毕后,将各段连接升空,利用小牵张系统牵引更大规格的牵引绳。
用动力伞或飞艇展放的展引绳,利用小牵张系统逐级牵引更换直至牵引绳。
地线可直接用钢丝导引绳进行牵引。
5.5 牵引绳及导地线展放5.5.1展放牵引绳及地线均采用小牵机及小张机。
小牵张系统构成示意图如下:小牵张系统构成示意图1—小牵引机;2—导引绳;3—架线滑车;4—旋转连接器5—牵引绳;6—抗弯连接器;7—小张力机;8—牵引绳盘架;9—接地滑车5.5.2展放牵引绳,开始时应慢速牵引。
待系统运转正常后,方可全速牵引,其速度应控制在40~70m/min。
5.5.3当放线段内的地线或牵引绳展放到位后停止牵引,用卡线器将地线或牵引绳的前后端锚固在地锚上。
5.5.4 导线放线准备妥当且牵放系统连接好后,拆除牵引绳上的卡线器,并在牵引机前的牵引绳上安装钢质接地滑车,进行导线展放工作。
5.5.5 分裂导线展放过程应控制好各子导线放线张力,使各子导线张力基本一致,保持牵引走板平衡,当牵引走板通过第一基杆塔并向第二基杆塔爬坡时,将张力调整到规定值。
5.5.6 导线调平后,牵引机逐步增大牵引力和速度。
牵引力的增值一次不宜大于5kN,避免增幅过大引发冲击力。
牵引速度开始时宜控制在50m/min,运转正常后,控制牵引速度在60~120m/min。
5.5.7当牵引走板接近转角塔的放线滑车时,应减缓牵引速度,并注意按转角塔监视人员的要求,调整子导线放线张力,使牵引板的倾斜度与放线滑车倾斜度相同。
牵引板通过滑车后,即可恢复正常牵引速度及正常牵引速度及正常放线张力。
5.5.8 当导线盘上的导线剩下最后一层时,应减慢牵引速度;当盘上导线剩下3~5圈时,应停止牵引,倒出盘上余线,卸下空盘,装上新盘导线,两端头做临时连接后将余线盘入线盘,继续牵引展放导线,接口出张力机后临锚进行压接连接。
5.5.9导线展放到位后,放线段的两端导线临时收紧连接于地锚上,以保持导线对地面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分裂导线临锚时各子导线间应相互错开位置以防导线之间发生鞭击受损。
5.6 导地线连接导地线压接连接见《导地线压接作业指导书》。
5.7 导地线紧线5.7.1 紧线一般顺序:先紧地线,后紧导线。
对单回路线路导线,先紧中相线,后紧边相线;对双回路或多回路导线,按先紧左、右上相,再紧左、右中相,最后紧左、右下相的顺序。
5.7.2 直线塔或耐张塔紧线示意图:5.7.3 分裂导线紧线时,各子导线牵引系统应做到基本同步收紧,同步看弛度。
当弛度调整符合设计规定及验收规范要求时,进行画印,设置过轮临锚。
过轮临锚布置如下示意图: 5.7.4 在本紧线段与上紧线段的衔接档内,进行导(地)线直线压接,拆除导(地)线的线端临锚,使导地线由地面升至空中等项作业,简称为松锚升空。
5.7.5 松锚升空应按下列步骤操作:5.7.5.1 在待紧线端的线端临锚前安装卡线器,尾端连接钢丝绳,通过转向滑车,收紧导线,使线端临锚不受力;5.7.5.2 拆除待紧线段及已紧线段的线端临锚。
5.7.5.3 收紧压线滑车组,使其受力后,再慢慢松出代替线端临锚的钢丝绳。
当钢丝绳不受力时,再拆除卡线器。
5.7.5.4 慢慢松出压线滑车组,使导(地)线升空;5.7.5.5 当压线滑车组松放到不受力时,拉动拉脱绳,使压线滑车翻转,解下压线滑车。
5.7.5.6松锚升空的布置示意图如下:1—导线;2—卡线器; 30kN )5.8 平衡挂线5.8.1耐张塔平衡挂线及半平衡挂线的作业程序是:5.8.1.1 横担两侧进行高空临锚;5.8.1.2 割线、松线落地;5.8.1.3 压接耐张线夹;5.8.1.4 连接绝缘子及金具串;5.8.1.5 平衡挂线或半平衡挂线;5.8.1.6 安装其它附件。
5.8.2平衡挂线也称不带张力挂线。
挂线所需过牵引量用空中临锚收足,连接金具到达挂线位置时,空中临锚仍然承受锚固的导线张力(即过牵引张力)。
挂线工具只承受拉紧耐张绝缘子串及所带导线的张力,如果空中临锚收紧量不足影响挂线时,应补充收足,不得以挂线工具强行拉线。
5.8.3 同相两侧挂线后,同步放松高空临锚的手扳葫芦。
待临锚钢绳松弛后,方可拆除临锚装置。
5.8.4 平衡挂线布置如下示意图:1—导线;2—耐张绝缘子串;3—总牵引钢丝绳;4—起重滑车;5—绞磨钢丝绳;6—地滑车;7—机动绞磨;8—地锚5.9 弧垂观测5.9.1 弛度观测档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5.9.1.1紧线段在5档及以下时靠近中间选择一档; 5.9.1.2紧线段在6~12档时靠近两端各选择一档;5.9.1.3紧线段在12档以上时靠近两端及中间各选择一档;5.9.1.4观测档宜选择档距较大和悬挂点高差较小及接近代表档距的线档; 5.9.1.5弛度观测档的数量可以根据现场条件适当增加,但不得减少; 5.9.1.6观测档位置应分布比较均匀,相邻观测档间距不宜超过4个线档;5.9.1.7观测档应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