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

大众传播学第七章

往往能产生共鸣效果
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的持续重复,产
生巨大的累积效果。
• 培养理论(the cultivation theory) §理论形成过程 §主要观点 §理论的主要特征 §对当代传播的指导意义
“培养理论”,又称“培养分析”、“教化” 分析、“涵化”理论等。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 始,“培养”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 要方面,即大众媒介(主要是电视)如何影响受 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
意见 领袖
意见 领袖
两 级 传 播 模 式
追随者 追随者 追随者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 的人物
追随者(follower)
• 《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影响》
《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 因素”的概念。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 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
• 实证研究
①代表人物:M·麦库姆斯和D·肖 ②代表著作:《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③研究内容: 选民对美国社会主要课题及其重要程度的认识 对8家媒体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现实中的各种议题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的认知
X1 X2 X3 X4 X5 X6
X1
X2
X3
X4
X5
X6
④研究结果: 议题的一致性:选民对当前重大问题的判断与 大众传媒反复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 致性; 重视程度的一致性: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大 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革新者
初期采用者
前期追随者
后期追随者
迟钝者
多级传播模式 信息流是一级的,而影响流是多级的
教育
教养
道德
法律
大众传播媒介
中介变项
受众
效果
集团
习惯
其他
克拉伯传播效果的“一般化”模式
• 对传播效果来说,大众媒介并不是必要和充分的因 素。它只不过在各种中介因素及其影响力“连锁” 中有所作为; • 由于中介因素的存在,媒介无法成为效果发生的唯 一因素,充其量是因素之一; • 大众媒介欲促成变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各 中介因素均不起作用,或者,通常起“加强”作用 的中介因素本身,转而起“改变”作用; • 大众媒介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效果,无不受到媒介和 信息自身以及传播状况的各个侧面的影响; • 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状况:媒介能直接致效,但原 因不明。
极频繁地接触地方上 的普及促进者
在几乎任何社 会体系中,意 见领袖都是最 多的,接触面 限于地方
某种程度上的 意见领袖
前期追随者
社会地位在平均线以 上;经营规模中等
相当频繁地接触普及 促进者和前期采用者
后期追随者
社会地位在平均线以 下;经营规模小、专 门化程度低;收入少 社会地位最低;经营 规模最小,专门化程 度最低;收入最少; 年纪最老
年纪最轻;社会地位 频繁接触科学的信息 最高;经营规模最大、 源;与其他革新者相 最专门化、富裕 互作用;较大规模地 使用媒介信息源
前期采用者
尊敬:被社会 体系中的多数 人奉为角色行 为的模范
慎重:待伙伴 们采用后,才 开始考察新事 物 怀疑:要使其 采用,需伙伴 们施加很大压 力 传统:朝后看
社会地位高;经营规 模大、专门化
• 美国以外的各国研究的勃兴
• 议程设置理论(the agenda-setting theory) §理论形成过程 §主要观点 §理论的主要特征 §对当代传播的指导意义
• 理论背景: ①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②伯纳德·科恩在1963年《报纸与外交政 策》中写道:多数时候,报界在告诉人们 怎么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 读者想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
主要从伙伴中的前期 追随者和后期追随者 处获得信息;不太利 用媒介 主要信息源为具有相 同价值观的邻居、朋 友、亲戚等
缺少意见领袖
迟钝者
极缺乏意见领 袖;半孤立者
• 创新扩散研究(Diffusion of Innovation)
认知 关心 信息流 大众媒介信息 评价 试用 采用
影响流
人际传播信息
大众传播媒介
• 现代社会中,各种媒介议题之间的相关性很高, 由此经常造成“立体化”效果
• 相对来说,报纸的“序列”功能较强,对受众的 “个人议题’影响较大,而电视的“凸现”功能 较强,对受众的“人际议题”影响较大
• 议题的类型:强制性议题与非强制性议题
• 受众的特性:媒介接触量
人际传播频率
信息需求量 人口统计特征
结果
50% 28% 5.5% 5.5% 1% 3% 2% 6%
民主党
共和党 民主党 共和党 民主党
浮动型 共和党 未决定
未决定 民主党 共和党 民主党
转变型 共和党
民主党
共和党
• 政治既有倾向(预存立场) 即选民在接触宣传之前就持有的态度 • 选择性接触 • 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媒介
意见 领袖
• 扩展阶段
①寻求心理方面的解释
②扩展的议程研究 ③谁来设置议程
• 议程设置的三个层次或模式
①认知模式——媒介对某个问题的强调,使受众无 可回避地“认知”其存在 ②凸现模式——媒介对某个问题的反复强调,使受 众不但认知而且“认同”其重要性
③序列模式——媒介重复提示某一问题时,使受众 根据媒介强调程度的不同,形成对这些问题的重 要性“序列”。
• “说服性”传播 一般指,有明确意图的传者欲向受者施 加影响的传播行为。
•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人们在接受信息之前,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 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 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 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 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 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反之, 则越小。
•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传播过程的最 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中长期的、综 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 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 合理设置议程
应从国家大局利益出发,合理设置媒介议程,传 播者要灵活应用:
• 从学历看,“一面型”对低学历者较为有效, “两面型”对高学历者更有效
• 从效果的稳定性、持久性看,一旦接触相反信息, “一面型”致效的受者很容易“反水”,“两面 型”致效者则坚定的多。
• 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 结论效果要好 • 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 应该明示结论
• 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 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 论旨的场合较佳,因为在这种场合,如果再明确 提示结论则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容易引起对象的 烦躁或反感。
• 如果利害关系直接而重大,需要人们尽快改变态 度和行为,并且操作起来不复杂,宜采用强烈的 “恐吓”手段,突出情感作用,如酒后驾车的宣 传和教育;
又称“最小效果定律”。大众传播通常并不是 一个可以对受众发生影响的充分且必要的起因, 它其实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的联络环节,而发挥 着各种功能。 Eg.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研究 霍夫兰与耶鲁学派的劝服传播研究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研究
议程设置理论
• 适度效果论 多元效果论
培养理论 “沉默的螺旋” “知识沟”理论
认知层面
• 传播效果的层次 心理或态度层面
行为层面
传播效果的研究课题 • 传者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 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 受众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 传播方法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效 果 枪弹论 强大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时间
• 枪弹论(Bullet Theory)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分析
要点提示:

传播效果的内涵与层次 传播效果的基础认知 传播效果的类型与研究课题 传播效果的发展阶段 信息流程研究 劝服理论研究 议程设置理论
• 有限效果论
• 多元效果论
培养理论 知识沟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 传播效果(effect)
一般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 道)到达受众后,对受众的思想(包括认知、态 度、情感等)与行为造成的影响。
• 强大效果论
• 信息流程
也叫传播流程,指信息从传到受的“流动”过 程,包括信息流动的状态、特征、方向和作用等。 也可以说是一种结构、过程研究。
大众媒介
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
• 卡兹等人的《个人的影响》
• 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
• 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 《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 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 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 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 以又称“伊里调查”。
投票行为类型 固定型 明朗化型 未决定
未决定
民主党 共和党 民主党 共和党
起初
50% 28% 5.5% 5.5% 1% 3% 2% 6%
•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影片在传达战况信息方面是 卓有成效的,士兵们观看电影之后,大多清楚地 了解了战局的进展情况,然而,霍夫兰发现,在 实现影片的主要意图——鼓舞士气和激起对敌仇 恨方面,这些影片却没有明显效果。 • 自此以后,霍夫兰等人转而考察说服效果的形成 “条件”,从战争期间直到1961年霍夫兰去世, 他们进行了数十项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效果的 形成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 属性等“条件”制约。
休 传 眠 播 效 效 果 果 高信誉传者 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 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 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低信誉传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