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题型:一、名词解释(3, X6)二、填空(2 ' X 6 )三、简答(10' X 3 )四、论述(20' X 2 )主要考点: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2)文字传播阶段(3)印刷传播阶段(4)电子传播阶段2、传播学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1)大众传播的概念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2)赖特的“四功能说”%1环境监视%1解释与规定%1社会化功能%1提供娱乐(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正面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1负而功能:使人们丧失辨别力;使大众审美鉴赏力退化;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麻醉作用(4)斯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重要贡献是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10、拟态环境(P113)“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反应,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1、把关人理论(P130)“把关人”又称“守门人”由卢因首创。
实际含义是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把关过程的实质(P134)12、报刊的几种理论(P139)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3、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从长远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2)媒介延伸论:任何媒介的发展都是对扩展人的感官或感觉的延伸。
3)媒介冷热论“热媒介”:信息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信息含量多而且清楚,接受者不必动用很多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信息低清晰度和高参与度,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活动来填补其信息量的不足。
(2)麦克卢汉理论的片面性1)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14、几种主要受众观(P155)(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中弹即倒的受众(魔弹论)“魔弹论”也称“靶子论”、“皮下注射论”,属于早期的受众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认为大众媒介具有无往不胜,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
一是认为受众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评价:过分夸大了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1联合御敌的受众(有限效果论)在媒介和受众之间存在很多缓冲体,在这些缓冲体的缓冲下,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微乎其微。
缓冲体:1个人差异: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2社会类型: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3社会关系:从社会关系角度考察受众的突出代表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1使用与满足理论(2)作为“市场”的受众(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15、使用与满足理论(P165—169)(1)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言,这一理论强调受众,突出了受众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施拉姆的比喻“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到自助餐厅就餐,信息好比食物,受众各取所需,受众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2)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1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里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1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单独的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1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些能动性,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 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16、休眠效果(P183)由高可信度信源或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息源的信任感不同,其说服效果可能会分别大于或小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信息内容相联系的记忆会逐渐淡漠,这时由信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者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为完整的发挥出来。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17、儿种传播技巧(P184)(1)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1一面提示: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利于自己的判断材料。
%1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在论题和论旨比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对象文化水平较高、有能力充分理解论旨的场合较佳(4)“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以充分的事实依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为特点诉诸情感:不大顾及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而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作用,打动人的内心,煽起人的情绪来达到目的(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的方向发生变化具有双重功效:它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应对行动18、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72)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19、议程设置理论(P194)(1)概念: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与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
(2)特点:%1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1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是整个大众媒介产生的长期的,宏观的社会效果%1议程设置功能暗示着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3)议程设置功能的意义%1从宏观角度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1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20、沉默螺旋理论(P199)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提出(1)概念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者“优势”意见时,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人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优势” 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劣势” 一方越来越小,呈现螺旋式。
构成这个理论假说的三个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大众传播是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特点%1舆论观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能力%1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3)不同见解a.假说中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