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

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

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我认识一个人,总喜欢跟人诉说自己的不幸:高考落榜,爱情不如意,就业压力大……挫折屡屡不断,似乎活着对他已是一种负累。

一天,他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哎,我什么时候能过上一种风平浪静的生活呢?”我笑着说,除非你离开这个世界了。

朋友一怔,于是我给他讲起古希腊的一个经典故事。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阿那哈斯:“你说,什么样的船最安全?”阿那哈斯说:“那些离开大海的船最安全。

”说得多好!人活在世上,就像船行于海中。

遭遇风浪,饱尝奔波,乃是人生的常态,谁都无法拒绝。

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正是一串串真实的脚印,最终汇成了我们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

离开了大海的船最安全,然而船一旦离开了大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是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

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已经太大了。

农夫于是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

邻居们人手一把铲子,泥土一铲铲进了枯井。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头驴子好像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往井底探头,出现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便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铲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

很快,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会被各式各样的“泥沙”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

人存于世,必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

环境变了,人的心理就应该要变。

但是这种变化是要经历一番努力的,也就是说要经历一些不愉快。

人的本性是追求愉快的,所以当我们面临这些不愉快时,我们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烦躁、忧郁、难以选择等等。

刚刚入学、青春期、毕业前后、刚刚步入社会、家庭成员的增减、职场变化等等,这些情况我们几乎都会遇到,这些时候我们就需要自我调节,帮助我们成长,顺利地度过人生的关键时期、危险时期。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因为它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比如,一个社交恐怖的学生,他就不能去和同学正常交往,不能在学校学习,自卑感很重,行为上就表现出回避;再如,一个抑郁症的人,他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也没有力气干活,很烦,也不愿跟人说话,光愿在床上躺着,吃饭不香,睡觉不好,觉得活着没有意思,不如死了好;还有,精神分裂的人,老是感觉自己在被人跟踪,有人要迫害他,人们都在针对他,听到有人议论他,说他坏话,命令他去做一些事情,其实这些都与现实是不符合的,可是他自己并不知道,以为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这就是妄想和幻觉,是严重的精神症状。

心理疾病种类在很多,如:人格障碍、神经症、心境障碍以及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等等。

这些疾病在精神科都会遇见,它们是疾病,是和胃炎、肺炎、感冒发烧一样,是需要我们去战胜的疾病。

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般通过自我调节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下面介绍几种方法:1.转移法。

转移法就是在不高兴时,把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或其他不令自己不快的事情上去。

当我们认识到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默默地忍受时,就要尽快、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最有意义的事情上去,转移到最能使你感到自信、愉快和充实的或不会让自己痛苦的活动上去。

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尽量减少外界刺激的输入量,尽量减少它的影响和作用,如:心情不好时,上街散散心,心情就会放松,痛苦就会消除。

学会自己救自己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

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

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

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

2.沟通缓解法。

沟通,不仅能交流思想感情,还能释放生活学习带来的紧张。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倾诉烦恼,这会消除孤寂、紧张的心理,忘却失意,积极愉快地回到学习之中(如受批评后与他人沟通,情绪烦恼可大大缓解)。

3.情绪宣泄法。

情绪宣泄法是指当人处于激烈的情绪状态时,要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情绪体验和反应。

情绪宣泄法有以下几种:(1)倾诉法。

在内心充满烦恼和忧虑时,可以向朋友、家长、老师或心理热线倾诉心声,也可以通过写信、记日记等形式宣泄出心里的痛苦。

(2)超量活动法。

如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快速高声的喊叫等,有利于释放紧张情绪,消除烦闷与压抑。

(3)哭泣法。

在极度悲伤时,可以寻找适宜的环境或场所尽情地痛哭一场,释放压抑感,以求精神上的轻松和平静。

有研究表明,因个人情绪而走极端的人反而不哭,而哭的人一般不会走极端。

请不要开错窗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

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

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4.解脱法。

解脱法就是换一个角度看待令人烦恼的问题,从更深、更高、更广、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它做出新的理解,以跳出原来的思维范围,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脱。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典型的解脱法的用语,这样,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有利的一面,这是一个人在不利时保持精神愉快的重要方法之一。

某大公司准备高薪雇佣一名小车司机,经过层层筛选,剩下3名技术最优良的竞争者。

主考者问他们:“悬崖边有块金子,你们开着车去拿,觉得能距离悬崖多近而又不至于掉落呢?”第一位说:“二公尺”。

第二位说:“半公尺”。

第三位说:“我会尽量远离悬崖,越远越好。

”结果这家公司录用了第三位。

不要和诱惑较劲,而应离的越远越好,这样就解脱了。

5.表达法。

用表达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有多种形式。

一种是书写,写给对方或中间人,把自己心中的委屈、烦闷、气愤等都痛快淋漓地写出来。

写完了再念几遍,让心中的闷气都发泄出来,气消之后,把它撕掉,不留痕迹。

第二种办法是谈心,找一个热心、耐心、公正、宽厚、有见识、对自己又比较了解的人谈谈心,把自己心中的话痛痛快快地倒出来,并得到对方的劝导,心中会有一种舒畅的感觉。

第三种就是直接找对方诚恳地谈谈,以求双方都做一些让步,都能接受。

6.提醒法。

甲跟乙打赌,甲对乙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小鸟,但我有办法让你养鸟。

乙说:开什么玩笑?既然我不喜欢鸟,我就不会去买,也不会去抓,怎么可能弄只鸟来养呢?。

第二天,甲送来一个非常精致漂亮的鸟笼子,这个鸟笼子别致到乙无法把它随便放在什么地方,考虑再三,就把它挂在客厅里了。

这之后,一旦有客人来访,都会问乙:你养的小鸟飞了吗?或是你养的小鸟什么时候死掉的?乙反复回答,他其实并没有养鸟,只是觉得这只鸟笼子好看,所以就把它挂起来了。

可来访者总是追根问底:没养鸟怎么会有这么漂亮的鸟笼子?既然不养鸟,又何必挂一个空着的鸟笼呢?。

于是乙只好把自己与甲打赌的事说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来访者都不太相信,追问为什么要打这样的赌……。

乙被问得不胜其烦,不几天,只好买了一只小鸟养在笼里。

这就是提醒的作用。

有时对脾气的克制,光靠自己的努力还难以奏效,这时就需得到外界的提醒和帮助。

如林则徐每到一处,都在书房的墙壁上贴上“制怒”条幅。

你不是常为小事向同伴发脾气吗?一方面,你应下决心改正这种不良性格;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找些座右铭写在显眼位置(或在案头或床边)。

但我们反对在手上刻什么“忍”之类的字,因为仅仅“忍”,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养成凡事逆来顺受的不良心理。

同时,在周围同学谅解以后,还可以请他们一起监督帮助,配合你改变坏脾气。

7.分离法。

分离法即把遇到的烦恼分散隔离开来,不要把烦恼联系起来,更不要通过想像、思维等活动来放大刺激,从而增加烦恼。

否则,就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

具体来说分离烦恼有:①分散自己的烦恼,并各个击破。

②不要把这个烦恼同别的烦恼联系起来。

③不要自寻烦恼,人为地加以放大。

④具体的烦恼具体解决,不要算总账。

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那些非原则和鸡毛蒜皮的问题上,对于这些问题最好糊涂一点,迟钝一点。

否则,如果把我们的思维想像能力、联想综合能力、记忆能力和注意力等都用到这些问题上,必然加大加重自己的烦恼。

8.体谅法。

由于别人的行为损害了我们,使我们感到委屈,产生抱怨、悲观情绪,甚至恼怒、气愤的情绪。

这时如果我们真的生气、烦恼、发怒,那就等于惩罚自己。

要消除这类消极情绪,较好的方法就是体谅。

体谅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替对方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如别人对我有误解,或者是因为他不真正了解我,或者是听信了别人的话等。

这不能算他的错。

即使现在他错了,当他明白事情的真相后,会理解我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他设想为一个“病人”,一个不健康的人,或把对方看作是一个认识水平不高的人。

这样,对他的期望就少一些,不至于把过高的自我要求强加到别人身上,徒增烦恼。

有时还要对自己体谅。

如极度的紧张,焦虑,担心,劳累大都是自己把弦绷得太紧所致。

应对自己说:可能我这方面真的不行,可能我的身体确实不如别人。

也许你会觉得轻松些。

9.自我暗示法。

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

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

在路上,年轻人不停的在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那该怎么办?"......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是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刚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他妈的,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弄得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神经病人,"砰"的一声就把门给关上了。

在这么一段路上,年轻人走进了一种常见的"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中去,经过不停地否定,他实际上已经对借到千斤顶失去了信心,认为肯定借不到了,及至到了人家门口,他就情不自禁地破口大骂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