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小论文:经济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大事记从上述材料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概括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趋势或特点,论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明显。
(2分)论述:二战后,在吸取贸易保护主义教训的基础上,1947年10月,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它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宗旨,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
(4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
世贸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的成立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4分)总之,二战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2分)备战小论文:解说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法国卢浮宫是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这里是艺术的殿堂。
卢浮官始建于1204年,占地面积24公顷,共分为希腊罗马艺术馆、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未馆、绘画馆、雕刻馆和装饰艺术馆。
其中,绘画馆馆藏了多幅世界名画,如《蒙娜丽莎》、《拿破仑加冕》、《自由引导人民》。
请选择以上一幅画为游客写份解说词(提示:可以从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等角度人手,要求史实准确,表述连贯。
)选择一:《蒙娜丽莎》创作背景:14—17世纪欧洲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世俗的价值观念,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诞生了达芬奇等美术三杰。
艺术风格:改变了中世纪绘画中的呆木僵硬的形象,表现出鲜活的生命气息,集中凸显了人性的情感和生命之美,凸显了现实主义的绘画理念。
影响:推动了绘画艺术同更客观、更真实的方向发展;宣扬了人文精神,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选择二:《拿破仑加冕》创作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时期,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新秩序;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主事了社会思潮。
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艺术风格:内容上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强调理性;构图形式上强调画面严整和谐;创作技巧上,注重素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影响:热情歌颂了拿破仑政权,是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选择三:《自由引导人民》创作背景:拿破论统治结束后,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反映在美术领域,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
艺术风格:重视色彩的作用,重视色彩的明暗对比,突出展现了法国的国旗;构图上重视整体布局,结构紧凑;注重情感的渲染,突出了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表现了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
影响: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浪漫主义杰作,成为法国“七月革命”有力的号角和展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典作品。
备战小论文:漫画阅读材料(图三),完成下列要求。
从图(三)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参考答案:论题:中国模式引起西方惧怕。
阐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相反,世界大多数国家模仿西方模式,其中大多数没有取得成功。
中国模式的成功,使西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惧,他们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和西方价值观,诋毁中国模式,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挑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正是西方国家惧怕中国模式的表现。
但他们的诋毁和挑拨是徒劳的,中国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坚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结论:中国模式不仅开创了社会发展新的道路,还严重动摇了西方的普世价值。
论题: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比较。
阐述:西方发展模式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西方取得了成功。
但这并不能证明西方模式是适用于全球的普遍模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西方模式,多数并没有取得成功就是证明。
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应当是不同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不仅说明中国模式的巨大优势,还说明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
结论:没有统一发展模式,没有普世价值,中国模式和西方模式各有优点,只有结合本国国情的模式才是正确的模式。
备战小论文: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上图面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示例:观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角度一: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备战小论文:制度的存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
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
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解析:本题考查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因此可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方面找突破点,分析材料可知是强调制度的配套系统和制度的继承发展。
制度的配套可从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结合分析,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分析;制度的继承发展可从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的发展直至废除方面分析,重在分析其发展废除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示例一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
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军事、经济义务。
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示例二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隐患。
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
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
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结果。
备战小论文:历史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面是某地古代的《孔子圣迹(周游列国)图》中的《子路问津》石刻画。
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汉代;也有人说,这幅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时期历史风貌,你同意这些说法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2分)解析:首先摆明态度,对这两种说法是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很显然通过画的内容和史实判断,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然后说明理由,第一种理由针对“这幅画创作于汉代”纠正为“这幅画创作于唐代以后”,理由可以从图中的犁耕入手,图中是曲辕犁,结合所学可知是唐朝时出现的;针对第二种说法“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可纠正为“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理由可从一牛拉犁、曲辕犁入手去证明。
答案: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1)此石刻画应雕刻于唐代以后而不是汉代。
理由:春秋时期虽出现了牛耕但当时的耕犁是直犁,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在唐代才发明,因而此石刻画雕刻不早于曲辕犁出现的唐代。
(2)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不符合史实。
理由:尽管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当时的牛耕使用的是多牛和直犁,东汉后才出现一牛拉犁,唐代才出现此石刻画中的曲辕犁,因而此石刻画带有明显的主观臆造性。
备战小论文: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材料: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1862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
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
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
1903~1905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置。
1906~1911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
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
部下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
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
(11分)解读: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变化及其影响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解读: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天朝上国”局面被打破(“朝贡体制”无法维持)。
(2分)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