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3、认知重建法 家庭不幸和流浪经历对她的心理造成的最大障碍
是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因此,我们可以给她 讲述一些少年不幸而又成才的故事,使他们逐渐明 白,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困难或不幸,只有克服了 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才会 成为一个受别人尊敬、对社会有用的人。除此以 外,让她自己从责任和使命感中得到自我认同也是 一个有效的办法,因为她自卑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 是认为自己很多时候一事无成,完成不了他人所能 做成的事情,如果我们给她某项任务,赋予她一些责 任和使命,让她体会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只是之 前没得到机会,在这种激励下,她会特别认真地完成 交与她的事情,而且也会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4、同伴教育法 流浪儿童具有乐群性的特点,让她们相互讨论流浪
的经历,容易引起她与其他流浪儿童间的相互信任 和共鸣。在救助保护中心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非常频繁,他们也很容易相互模仿。之所以同辈群 体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些受助儿童的 相互交往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孩子们之 间的交往就是一个经验学习的过程。他们在相互 交谈中的确学习到了一些相关的处理事情的经验 和方法,也使他们的一些能力在某些方面得到了相 应的提高。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 心理素质较好、领悟力较强、不良习惯较少的流 浪儿童,让他们成为辅导老师的助手对小余进行辅 导。
一、政府支持系统 政府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最主要支持因素,在社会支
持系统中占据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在中国,政府 对于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从法律、政策上支持、重视保护流浪儿童的各 种权益对流浪儿童的支持,法律支持是基础,是保证。 2、民政部门的直接支持民政部门是中国政府支持、 救助、保护流浪儿童的主要职能部门。 3、政府对流浪儿童的舆论支持。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二、群体支持系统
1、学校的支持。从流浪儿童的年龄构成特征 来看,多数流浪儿童的年龄在13—15岁之间, 其详细年龄分布为:7岁以下占10%, 8—12岁 占23%, 13—15岁占63%,16—18岁占4%。这 些孩子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龄,在给予 救助和保护的同时,更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 教育,如果荒废了学业,流浪时间一长就会有 走向犯罪的危险。学校作为儿童学习科学 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向流浪儿童提供教 育支持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小余是孤独的,小余几乎没有同龄的玩伴,仅有 的玩伴是时常欺负她的表姐妹等,这使得小余在 友谊建立及其对友谊的看法产生不良影响。难以 建立健康的友谊或对真正的友谊持怀疑态度。而 且对友谊的忠诚难以形成。也阻断了小余有同龄 玩伴来形成自我评价的通路。
小余需要一个亲密的同龄群体,可以接受他,并 提供稳定的友谊支持。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
在人格的形成上环境因素占有极为重要的 地位。儿童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有较大 的可塑性,强烈的精神刺激会给儿童个性 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不合理的教养可导致 人格的病态发展,缺乏家庭正确教育或父 母的虐待是发生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另 外,恶劣的社会风尚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均可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人格障碍的 发生有一定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2、由群众团体提供的社会支持在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各级工会、 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利用自己独特的 组织优势,通过开展维护儿童合法权益、保 障儿童身心健康以及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在 支持流浪儿童方面发挥着独具特色的巨大 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小余的父母对小余的遗弃会使小余在情感方面比 较疏远,抑郁。也会降低小余对父母及身边人的 依恋感。同时也造成了小余的自闭和抑郁倾向。
此时的小余,需要一个健康而温暖的家庭,更需 要可以提供权威教育的方法的父母。这要可以形 成小余健康的依恋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
四)、随年龄的增长,对友谊的看法会发生变化 儿童对友谊的认识是逐渐发展的。
流浪儿童基本定义
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和离开 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和可 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流浪儿童是个 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实际存在的流浪儿童为100 万到150万之间,实际受到救助的流浪儿童只有20 万左右。在这一群体中,多以青少年为主,这些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缺乏监控则 已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处境不利的儿童中属 于高危群体。
(2)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 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 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 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 成熟等。
小余存在这些人格障碍,需要药物医学方面的治 疗,同时也需要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情感感化。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3.社区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区工作逐步发展起来,在
支持流浪儿童方面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社区 作为一种社会中介组织,上可以与政府联系,协助政 府;下可以与社团、单位合作,动员社会,同时还可 以充分发挥家庭、邻里的作用。它的特点是集生 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服务和教育服务于一体, 以无偿的方式提供义务抚养、收养收托、心理安 慰、文化教育等服务,达到对本社区流浪儿童的预 防、监控、救助、安置和矫治工作等目的。
我想有个家……
------流浪儿童案例分析
他 哭 着 要 找 妈 妈。
他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这个社会
她憧憬着自己的未来。。。。。。
案例回顾
小余,一个10岁女孩,她的父母出来打工后就音信全无了, 不得已她只好寄养在姑姑家里,但在姑姑家她没有体会到 家庭的温暖,经常被虐待,几乎每天身上都被打得青一块 紫一块的。她不爱说话,有严重的自闭倾向。寄人篱下的 生活让她难以忍受,就偷偷跑出来一个人外出找父母,但 出来不久就迷失了。每天走到哪算哪,没有方向,边乞讨, 边寻找父母。白天乞讨,晚上就在火车站的候车室休息, 冬天就用白天捡来或偷来的衣服御寒。遇到醉酒的人,她 就要挨打,她的左胳膊就是因为这样而残废的。实在没办 法时就到路边的小摊偷点东西吃,或者在别的顾客付钱的 时候趁机抢过那些钱就跑,被抓到的时候轻的只是把钱还 回去,重的还是会被打。
这时期的小余对外界有肯定的需求,她需 要外界的认同及关心,由此带给自己一个 良好的自我体验,进而促进其对自己有一 个积极的自我评价。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
三)、教养方式同时具有非强制性和冷漠、拒绝 性的行为。不参与的父母常常在情感上比较疏远、 抑郁,由于生活的压力太大而感到难以承受,他 们因而较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儿童。
(三)家庭原因
与家人关心不和睦,以及有些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 也会造成他们选择离家出走,到街头流浪。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社会学分析
(四)教育原因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 在家庭和学校乃至学生群体
中经常被忽略、蔑视的学生,会成为“边缘儿 童”。这部分孩子时间长便会产生厌学情绪,以 至脱离学校和家庭,转向社会成为流浪儿童。 (五)自身原因 8-14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模仿,这个时期是 心理学理论认为的“危险年龄阶段”。他们逆反 心理强,主观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 立意志的朦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 和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此时的小余正好处于这一时期,但是由于 小余的特殊经历,如被父母遗弃,与姑姑一 家感情不合,外出找父母,备受欺凌,这些 都会是小余对人丧失信心,必然会在理想自 我,与良知发展方面迷茫,受阻,甚至是出 现扭曲。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
(2) 处于儿童时期的女生自我接受程度与 自我谐和程度表现为随年龄的增大而渐减 的趋势,即年龄越大,自我接受程度越弱。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2、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强化与惩罚来实现。首 先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奖励机制,对她 的平时操行规范与其他流浪儿童进行评比, 通过不断表扬、肯定,以此来建立他们的荣 誉感。惩罚,针对她的一些习惯性不良行 为,可采取一些措施,使他记住偷窃的后果。 另外,还采用不允许参加下一次体育活动或 外出等方法消除她偷窃的不良行为
小余作为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处于这一时 期的她必然也面临这一问题,处于特殊环 境中的小余,由于父母的抛弃,亲人的虐 待必然使她在自我接受程度方面越来越弱, 对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疑问。而身心的和 谐程度也必然会降低,出现自我矛盾,甚 至人格分裂。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
(3)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 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小余在自我体 验中,由于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自我 体验必然是消极的,由此他的自我评价自 然也是较低的。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三、个体支持系统 1、以血缘为基础的个体支持。这主要是指
来自家庭成员和亲戚方面的社会支持。 2、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人支持。以
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支持流浪儿童主要表 现在表现在家庭寄养、助养两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解决方法
1、支持性心理疗法
小余多是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她在 家里和姑姑家受到不公正甚至是粗暴的对 待,有了困扰和压力得不到有效舒解和支持 才离开家庭流落社会的,这些也导致他们对 他人冷漠、敌视的心理。因此,在心理辅导 中,倾听她的心声、关注她的经历、尊重她 的人格、理解她的困境以获取她的信任是 非常重要的。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社会学分析
(一)、社会原因
流浪作为一种生存状况或生存方式毕竟与人们的 价值观念相背离。流浪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副产品。
(二)经济原因
家庭生活困难的人数较多,因此为了维持生计很多 未成年人外出打工,而当他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正 常生活时,常常选择乞讨。流浪儿童主要来源于经பைடு நூலகம்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