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 (总第47期)种族、发声与文化挪用:从“后殖民”看电影《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的想象毛思慧 杨 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1)摘要: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批评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策略。
本文将批判地运用部分“后殖民”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美国影片《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想象,论述种族、发声与文化挪用等问题。
关键词:后殖民;种族;发声;文化挪用Abstract:The r eading of“foreign”texts is but a cr oss-cultur al event.This paper,while critically e mploying some contemporar y post-colonial fe minist theories fro m critics such as Edward Said and bell hooks,analyzes the Euro-centr ic and hegemonic re-imagination of Pocahontas in popular Disney film Pocahontaswith a focus on ethnic ity,articulation and cultural appr opriation.It calls for a mor e balanc ed albeit critical(re-)reading of Western cultural pr od-ucts in the post-colonial cultural context.Key words:post-colonial;ethnicity;ar tic ulation;appropriation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对“外国文本”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仅仅是在两种语言文字所构建的空间里获得美感与快乐,而且也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的活动:是两个灵魂、两类意识、两种文化的对话。
这一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中外文基本功,熟悉两种文化的异同,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要有相当强烈的历史感,对由极为发达的市场经济推动、时刻散发出欧美民族中心主义的美国文化,要有客观冷静的审视意识。
在这个高唱“推翻”典范,“打倒”传统,“消解”理性,“对抗”中心,即刘再复所谓“放逐诸神”、“告别革命”的后现代,在提高警惕、抵抗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后殖民”文化语境里,我们对美国文化及其产品更应该有一种审视意识。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似乎应该在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论满天飞的“后现代”,在新时代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中,努力去审视“外国文本”,选择批评视角,构建我们自己的阅读立场。
我们深知,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批评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策略。
本文将批判地运用部分“后殖民”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美国影片《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想象,论述种族(ethnicity)、发声(articulation)与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等问题。
一、关于“种族”:赛义德和贝尔·胡克斯自从1978年赛义德的《东方主义》问世以来,“东方主义”这一术语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文化批评。
正如玛丽·普拉特所言,《东方主义》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的思想历程(盛宁,1997)。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包含三层含义(1995)。
首先,东方主义是指研究东方的一门学问,包括所有关于东方的写作、教学和研究。
其次,东方主义是指一种思想风格,它以东方和西方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分为基础。
东方主义的第三层含义是西方控制、统治以及对东方进行建构和施加权力的一种风格。
赛义德认为,只有借用福柯关于话语的概念,才能理解欧洲文化支配东方的庞大的系统原则,才能理解西方是如何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军事、意识形态、科学以及想象等层面控制,甚至“创造”东方。
在东方主义的描述下,欧美人都是理性、进化了的、道德高尚的、成熟的、正常的、合乎逻辑的;而东方人则与之相反,他们不理性、落后、野蛮、幼稚、不合乎逻辑、神秘莫测。
虽然这些都是东方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象,是不真实的再现,然而东方主义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种扭曲了的东方人形象屡屡出现于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本中。
随着这些铺天盖地的“再现形象”借助西方媒体的魔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东方主义的影响也就愈发根深蒂固了。
Deborah Gee导演的纪录短篇《屠龙》(Slaying the Dragon)就揭示了亚洲女性在好莱坞电影里的定型(stereotype)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实际上,东方主义者“东方化”的不仅是东方人的形象,还包括其他“有色人种”,如黑人、印第安人的形象。
其目的都是要极力维护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 mac y)。
本文将在第四部分具体分析《风中奇缘》(Pocahontas)中的印第安人,特别是印第安女性是怎样被重新想象的。
在种族问题的最新论述方面,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是另外一位著名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她经常抨击的对象是“白人至上的资本主义父权制”(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 patriarchy)。
在她看来,白人至上主义是一种信仰,即认为:白人由于肤色的缘故,优越于其他肤色的民族,天生就有统治其他民族的权利。
贝尔·胡克斯所称的资本主义是指“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制度”(1994)。
它始终以追求最高的经济利润为目的。
父权主义是指男性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在她的著作中,“白人至上主义的资本主义父权制”通常一起出现,这是由于贝尔·胡克斯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贝尔·胡克斯进一步指出,公众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对于资本主义和父权主义的批评,但是却不能看到(或不愿承认)白人至上主义。
因此,它成了贝尔·胡克斯的主要抨击对象。
她认为,白人至上主义体现了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对有色人种的固定看法和相关行为。
它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颇具市场,表现为种族歧视、剥削和压迫。
并且由于其存在并非一朝一日,影响范围很广,连受歧视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其观点,从白人至上主义者的立场出发看待自己的“部族”。
贝尔·胡克斯认为,这一术语最充分地表明了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对有色人种心智上的剥削。
二、《风中奇缘》:哥伦布神话的现代版《风中奇缘》讲述了一群以总督为首的英国人在“新大陆”掠夺黄金的故事。
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发生流血冲突,而上尉John Smith与部落首领Powhatan的女儿Pocahontas相爱。
两人共同努力,避免了双方的一场战争,但是John Smith为了救Powhatan而被总督开枪击中。
故事以英国船员囚禁总督,带着John Smith回伦敦治伤而告终。
虽然《风中奇缘》是一部动画片,中间还穿插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却不难看出它其实是现代版的哥伦布历史:这批英国人的目的很明显,一是要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掠夺黄金;二是要征服印第安人,并在他们的土地上建立起欧洲白人统治的“文明社会”。
因此,在进入影片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哥伦布的传统形象进行解构。
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是一位英雄,因为他的4次美洲之行为西班牙和其它欧洲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利益,并且为欧洲殖民者开通了通往美洲之路。
这种观点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把哥伦布当作英雄和爱国者膜拜。
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从印第安土著人的立场出发,开始注意哥伦布航行的消极方面(Britannica CD,2000)。
他们认为,哥伦布以及其后的欧洲殖民者给加勒比海和美洲的印第安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杀戮印第安人,挑动不同的部落互相残杀,以及贩卖奴隶,都与之不无关系。
贝尔·胡克斯也撰文揭露了哥伦布神话的实质,认为把哥伦布当作爱国者来膜拜是白人至上主义的集中表现。
她在文中引用了哥伦布的一封信。
信中哥伦布承认:印第安人非常诚实、大方,愿意与他人(白人)分享自己的食物。
这表明他们对别人的爱胜于对自己的爱。
然而,哥伦布非但没有尊重印第安人的诚实、友好和博爱的美德,反而认为这些是他们的致命弱点,使他们易于被征服、剥削和消灭(1994)。
Ella Shohat和Robert Stam也尖锐地指出,对于美国印第安人来说,政府每年一度号召他们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无异于强迫犹太人庆祝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1995)。
这样,哥伦布的英雄形象便被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早期殖民者形象。
因此,对于哥伦布以及类似的“新大陆”之行,我们应该有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和审视角度,应该大胆的对其进行解构,揭示其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性质和侵略、掠夺和殖民的本质。
在《风中奇缘》一片中,这一点十分明显。
总督一踏上印第安人的土地便迫不及待地宣称:“此地一切资源尽归詹姆士国王所有。
此地从此名为詹姆士城”。
他对印第安人的政策与历史上的殖民者也极其相似,那就是赶尽杀绝———“你们一看见印第安人就要操家伙。
对这些蛮夷要见一个杀一个。
遇到印第安人不杀就是犯法。
在这里我就是法律!”因此,揭开浪漫主义的外衣以及动画片的外在形式,我们不难看出,《风中奇缘》实质上是哥伦布神话的现代版。
三、关于“发声”:挑战哥伦布神话发声是种族问题的关键。
《风中奇缘》的主题歌《风之韵》似乎是一种发声的表现。
从表面来看,《风之韵》是“政治上正确”的(politically correct)。
它通过Pocahontas之口,表达了印第安人对白人优越性的质疑,印第安人也似乎通过它成功地实现了发声。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下歌词: 你认为我是无知未开化的野蛮人/尽管你已经到过很多地方/我猜一定是这样/但我仍然不明白/假如我真是如你想象的野蛮人/为何聪明的你却有很多事不明白/不明白……你认为你占有任何你到过的地方/这片土地对你而言不过是毫无生命的东西/而我知道每一块石头一花一草/都有他们的名字、灵气和生命你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与你相同/或思考与你一致的人属于你的族类/但如果你试着以不同的脚步去探索/你可以了解到很多你从不知道的事你听过狼对着蓝月呼嚎吗?/或曾问过山猫他为何嗤笑?/你能与群山一起咏歌唱和?/……来,让我们风驰在森林深处的蜿蜒松径/来,尝尝大自然赐予的鲜美果莓/……风雨和不息的川流是我的兄弟/水獭和飞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彼此生息相关/生命相连的自然循环,永不止息你猜,小枫树能长多高?/如果砍掉它,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从来不会听过狼对着蓝月呼嚎吗?/不论我们有着白皙或铜红的皮肤/我们仍需与群山一起咏歌唱和/……未来你也可以拥有这一切/直到你可以画出风中美丽的色彩歌曲开头以三个“你认为”(原词:You think)和三个“但/而”(原词:But),对欧洲白人对印第安人“东方主义”式的认识和“西方知识”提出了质疑、批评和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