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四合院有什么特点

北京四合院有什么特点

北京四合院有什么特点四合院&胡同,13世纪的天才设计元大都奠定了北京棋盘形的格局,元大都北城墙设有两座城门,其余三面城墙各设三座城门。

每座城门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干道,两座城门之间,除少数例外,也都加辟干道一条。

这些干道纵横交错,连同顺城街在内,全城共有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九条。

这些纵横交错的干道,在城市结构中起着不同作用,其中占主导作用的是南北干道,全城次要街道或称胡同,基本沿着南北干道的东西两侧平行排列。

干道宽约25米,胡同宽只6~7米。

元大都城市街区的排列形式被明清沿承下来,胡同作为北京街区的代表,不但构成了城市交通的基本格局,而且伴随城市历史发展进程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

元朝之前的北京城用“坊墙”来布局的,“坊墙”上有“坊门”,围出每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区或商业区,用高高的围墙隔离起来,一头扎进去,便像拧成了死疙瘩般沉寂。

就像唐朝并不能沿街叫卖,而是有东市和西市,专门买卖商品。

到了元朝,忽必烈拆了“坊墙”,用街巷的方式重新规划了北京城。

建造居民区以胡同为肌理,排列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就是四合院。

所谓“四合”,“四”即在东、西、南、北四面盖房子,“合”即将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院子。

看似简单,入住之后方觉其乐融融。

元朝的标准胡同,东西向相隔约70米,从东到西大概用5分钟的时间。

一般比较好的四合院都是在胡同中间位置,在胡同的两头(东西称“胡同”,南北称“街”),是提供在四合院中生活的人们日常需要的铺面,比如粮店等。

而所有的胡同的巷口相连处就成了南北走向的街,数家店铺相连宛若一条商业街。

这是内城的情况,而外城的胡同是嘉庆三十七年才建好的,由于相对形成较晚,所以外城的胡同规制没有那么完整。

这些建筑很多不具备四合院的格局,而是前店后厂的商用院落。

目前,四合院保存较完整的,内城以东四一带还比较多,东四从三条到八条保存得比较完整,还是四合院原生态的感觉,过去这一片住的大户比较多,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者都不少见。

漫步在南罗鼓巷一带,你会发现那或直或曲或宽或窄、排列在胡同两侧的古香古色的街门,以及大小不等装饰各异的门当户对,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这里也是北京四合院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

南锣鼓巷59号“洪家大门”,它曾经的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末大将,大清开国功臣洪承畴北京的每个胡同还遍布着戏楼、茶楼,寺庙都如四合院般是四四方方的结构。

这方块就像北京的DNA一样,遍布了整个城市,成了北京城的符号,也最大程度地方便着百姓的生活。

这些戏楼、茶楼、寺庙就像老北京身上的穴位,把北京城扎活了。

历史闪回“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

盖其布置,使此城门可望彼城门也。

”“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马可·波罗这让马可·波罗看傻了眼,不可名状的美好便是元朝的北京城,那尽收眼底的繁华像《清明上河图》的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市井气凝聚着最真实的人情味儿。

四合院的建筑特色提起北京的四合院,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那些八进九进的官宦富贾们的“深宅大院”。

不可否认,王府确实是北京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

但北京四合院的“根”是那些藏于老城区中未经改造过的窄小胡同里的普通民居。

那些小四合院虽然只有一进或两进,但它们却是北京人厚重的历史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的载体之一。

一般来说,正规的四合院都是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也叫正房)、南房(也叫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位置。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间,耳房2间,东、西厢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加上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的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家庭成员休闲,以及做家务劳动的场所。

依据中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所有的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辈分住在不同的房间里。

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在四合院内,南北中轴线上面的房子最重要。

宽大的、朝阳的房子都是当家父母住。

虽然俗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但是中国封建社会有“左为上”的传统,所以一家的长子都住在东房。

四合院的正房、厢房与垂花门之间,通常都有游廊连接。

凡有游廊连接的房子,其前檐都有廊子,在廊子两尽端的山墙部分留有洞口,通向游廊,叫做廊门筒子。

游廊是四合院开畅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躲风避雨,也可休息小坐,观赏院内景致,游廊的彩绘雕饰又为宅院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亮丽多彩。

大一些的四合院最后一排还设有后罩房,也有的人家在这里盖起楼房,称后罩楼,后罩楼多作小姐的绣楼,给未出阁的女孩子居住。

封建社会还讲究内外有别,所以两进院以上的四合院,一般分为内宅和外宅,由二门——垂花门连接,内宅一般是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不得随便出入。

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

垂花门可以说是四合院建筑的精华,位于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临街的倒座南房中间那间相对,建筑华丽,有许多非常精美的雕刻,装饰十分讲究,比如在连接两垂柱的部件上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禧”等。

四合院虽然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都具备基本元素:由四面房屋组成一个庭院,为最普通的四合院,称为一进四合院。

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大型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

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

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

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坐井观天”的成语。

走进四合院开启北京文明的盒子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相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

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外面的人看不到院子里,四合院内便自成天下,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在小院里,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过着日子,与世无争。

宽敞的院落里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

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历史闪回盛夏,一个院门关住了所有的燥热。

院中粗壮枣树已有好几十岁,繁茂的枝叶伸展开来盖住了小半个院子。

阳光从斑驳的树叶中乜斜下来,竟也滤去了那满身的暑气。

老爷子闲坐在四合院中,眼微闭,手摇大蒲扇,不时端起小茶壶喝上一口。

鸟笼中的百灵叫得正欢,正房门前青花瓷的大鱼缸中鱼儿游得畅快。

好一幅悠然自得的画面,曾是在每个老北京的四合院中都铺展开的长卷。

老北京给了如此多的人生活的机会,看似非常拥挤。

但只要你关上四合院院门,便会回归到一种私密的空间。

从街市中的喧嚣穿过胡同的热闹,逐渐到四合院中的宁静,心中的归宿感会慢慢增强,理直气壮地走到院中,便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坦然和美好。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著名作家老舍,对四合院生活的描写应是淋漓尽致。

所说天棚,就是四合院中间百个天井,是一家人活动的空间,一般都搭上木架,下边种上葡萄和紫藤,夏天四合院不通风,非常闷热,一家人在棚下纳凉聊天,可谓一件趣事。

所说鱼缸,古时候人们没有什们文化活动,就是花鸟鱼虫,四合院中间摆放个养鱼缸,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防火,这与故宫里的铜缸装水养鱼防火石一个用途。

所说的石榴树,就是四合院中间栽一颗石榴树,开花结果,而且石榴果多。

象征多子多孙,家业发达,人丁兴旺。

也有的人家栽上一颗槐树,所说“院中一颗槐,升官又发财”。

那么“老爷”就是家里吃朝庭奉禄的官员,就可以养活一家人。

而且这个老爷又善待动物,在他家的狗都吃的很肥;老爷与丫头和睦相处,与人和谐,他家的丫头吃的都很胖。

在老舍笔下,把四合院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睦、和美都写出来了,让人深思,给人启迪。

又有密度又舒适是全世界城市规划的最高追求,老北京的四合院做到了。

老北京的四合院是非常高密度的住宅。

一个胡同,连排过去,都是四合院,没有空隙,没有土地上的浪费。

1949年,老北京62.5万平方公里的城区住了130万人口,每平方公里有2万多人,而大栅栏地区,每平方公里集中了4万多人。

老北京的四合院不仅是后花园,而且还是很大的后花园,院中一般都种树,较多的是枣树、海棠、石榴树等,从景山上望下去,那真是森林里面盖房子啊。

夏天四合院里基本上不用开空调,院里面的树就是最天然的节能系统。

四合院就是这样,让城市和生活都能自自然然地生长。

四合院严格的等级划分俗话说:“有金抹在脸上”。

中国人喜欢讲门面,这一点在北京民居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构件相当复杂。

就以营造名称来说,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

四合院的大门崐就由这些繁多的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

为了确立封建统治秩序,大约从唐代起,朝廷就明确规定了不同爵位、品级的贵族宅院与大门的形制,这项制度一直延续至清。

《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顺治初年明确规定,亲王府“基高十尺,正门广五间,启门三”,“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

郡王府、世子府“基高八尺”,“正门金钉减亲王七分之二”。

贝勒府“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门柱红青油饰”。

贝子府“基高二尺”,“启门一”。

“公侯以下官民房屋,台阶高一尺”,“柱用素油,门用黑饰”。

朝廷虽然只规定了亲王贵族府第大门的形制,但从公侯以下民居的大门也仍然能看出户主的身份高下。

普通四合院大门可分屋宇式与墙垣式两种,屋宇式大门级别要高于墙垣式大门。

屋宇式大门依门柱的位置不同又分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

广亮门位于中柱间,大门里外形成面积相等的门洞;金柱门位于金柱间,大门外的门洞小于门里的门洞;蛮子门直接安放在檐柱上,门外没有门洞。

这三种大门都为一开间,如意门则不足一间,大门位置与蛮子门相同。

这些大门中广亮门级别最高。

居住在屋宇式大门中的主人或在朝中为官,或为社会名流,或具富贵钱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