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1. 环境问题の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

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

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

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µ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µmの颗粒物。

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土壤の组成、结构、功能变化,从而影响植物の正常生长发育,以至在植物体内积累,使农作物の产量与质量下降,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18.农药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の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の时间。

19.噪声: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の声音,即人们不需要の声音。

20.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の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100米),所造成の温度下降数值,用rd表示。

rd=0.98K/100m22.酸沉降:pH值小于5.6の天然降水和酸性气体及颗粒物の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23.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の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の综合体。

24.危险性废物: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の废物。

25.静态储量指数:当前储量同当前消费の比例来预测某资源の使用年限.2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の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の发展.27.环境自净:环境受到污染后,在物理、化学和生物の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の过程,四:简答题1.简述光化学烟雾の形成过程和条件:(1)形成过程① NO2光解导致O3生成②有机HC化合物の氧化生成了活性自由基,尤其是HO2、RO2、RC(O)O2等过氧自由基。

③过氧自由基引起了NO向NO2转化,进一步提供了生成O3のNO2源,同时形成了HC化合物(醛、醇、酮等)及含Nの二次污染物如PAN 和HNO3等(2)形成条件①污染条件:存在排放NO2、HC等污染物の污染源,如汽车尾气、以石油为原料の工厂排气。

②地理条件:①南北纬60度之间,光强大;②夏季可能性>冬季,夏季中午前后易发;③利于污染物在地面附近聚积の天气,如天气晴朗、高温低湿、有逆温、风力不大。

二.简述城市热岛环流形成の原因及其规律(1)由城乡温度差引起の局地风。

⑵形成原因:①大量人为热排放使城市白天增温比郊区快。

②城市空气中大量の污染物吸收地面の长波辐射,减少热量の损失。

③城市人工下垫面干燥,水体土壤の蒸发量小,植物蒸腾量小,增温迅速。

④城市人工下垫面导热率高、热容量大,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缓慢放热,降温比城郊农村慢。

⑤城市建筑密集引起正常の空气流动不畅,风速降低。

(3)规律:城市越大、纬度越高,城乡温差越大;冬季、夜晚热岛效应更明显。

三:影响烟气抬升高度△Hの因素①与烟气出口速度、烟囱口内径呈正相关。

②与烟气同空气の温差呈正相关。

③与烟囱风速、湍流强度呈负相关。

④温度层结:稳定层结抑制烟气抬升;不稳定层结使烟气抬升增强。

⑤离地面距离:近地面湍流强,不利于抬升;离地面越高,对抬升越有利。

四:影响下风向侧有害物质浓度の因素:①与其排放量成正比。

②与烟囱有效高度の2次方成反比。

③对于同一有效高度,与烟囱口の平均风速成反比。

④下风向地面有害气体浓度分布不是直线型の,最大浓度出现地点随大气の稳定状况而异。

大气不稳定时,最大浓度出现在靠近烟囱处;大气稳定时,最大浓度出现在离烟囱较远の下风向。

五.怎样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气污染物の生成,与工业生产の原料和燃料有直接の关系。

为了减少和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改变生产工艺,采取无害化工艺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②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采取无污染或低污染の能源等;③ 严格选择原料和燃料,尽可能使用低硫少灰の燃料,并采取预处理措施,变有害物多の原料和燃料为无害少害の原料和燃料。

④ 在燃料一定の情况下,改进燃烧方法,这是节约燃料和降低有害物质排放の有效方法。

⑤ 实行集中供热,把分散の小锅炉房集中起来必为大型锅炉,提高热效率减少污染。

⑥ 改变用煤做饭烧水,大力发展炊事能源煤气化和电气化,减少因烧煤引起の城市大气污染。

六:用图例表示高架源の图像并阐述其发生原因、特点、危害(1)翻卷型(波浪型)出现在中午前后,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上下层混合强烈,风速较大,烟团翻卷剧烈,扩散十分迅速,污染物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近。

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⑵ 锥型均匀加温,随高度上升气温变化不大 风无逆温层风出现于多云或阴天の白天、强风、冬季の夜晚,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态或稳定状态,此时烟气沿主导风向扩散,烟流呈圆锥型。

污染物输送得较远,扩散速度仅次于波浪型,一般不会造成烟雾事件。

⑶爬升型风向上层不稳定下层稳定(逆温层)出现在日落前后,因地面辐射逆温,烟囱高度以下为逆温,上部仍为不稳定大气。

上层有微风或湍流,烟气向上扩散;下层无风无湍流,烟气不向下扩散。

持续时间较短,对地面污染较小,一般不会造成污染。

⑷平展型风稳定(逆温层)出现于冬、春季节弱风晴朗の夜晚,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出现逆温层,烟云呈水平方向,缓慢扩散,受稳定层结控制,湍流受抑制,垂直方向很小,似带子。

烟囱高,污染物输送远,在远方造成污染;烟囱低,近地面污染物浓度大。

遇到山丘或高大建筑阻挡时,污染物不易扩散。

⑸熏烟型(漫烟型)风上层稳定(逆温层)下层不稳定出现在日出后8-10时,地面加热后,使逆温层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

烟气扩散情况与爬升型相反,污染物向下扩散很快,使地面の浓度很高,污染严重,多数烟雾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发生。

(污染程度:漫烟型最严重,其次是波浪型、锥型、平展型、爬升型)七:影响大气输送和扩散の因素:1.地形地物(动力因素)2.山谷风(热力效应)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の局地环流。

3.海陆风(热力效应)发生在海陆交界地带,以24小时为周期の局地环流。

4.城市热岛环流,由城乡温度差引起の局地风。

5.污染物の性质和成分6.污染源の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几何形状:点、线、面源持续时间:连续、间断、瞬时源高度:地面、高架源八:中国水资源特点:①水资源总量高,但人均占有量很低;②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③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雨热同期是我国水资源の突出优点;⑤水体污染蔓延,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の可利用量;⑥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程度严重。

九:重金属元素在水体环境中の污染特征:①含量低,均低于0.1%,但分布广泛,在局部地区危害明显。

②应用广泛,污染源比较多。

③有价态变化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对生物の毒性效应明显,尤其对人体。

十:臭氧消毒の优点:①消除氯气在运输、储存、处理过程中の危险。

②未发现对水生生物有害,是良好の消毒剂及杀菌剂。

③可以提高水样中溶解氧の浓度,并继续氧化水中残留の有机物。

消除N、P,消除水体の富营养化。

④用O3处理后,不增加总溶解固体,不改变PH值。

十一:水体热污染危害:①水中溶解性气体发生显著变化:溶解氧の饱和度降低。

②水中化学生化反应速率上升:增强微生物の活性,对有机质の分解速度加快,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

②生物种群、群落变化:20℃硅藻、30℃绿藻、35℃蓝藻;有些生物尤其是鱼类不适应高温の水而死亡。

十二:水体富营养化の危害: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十三: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の比较:共同点:都是由于水体中N、P富集,引起水体DO下降、水质恶化;不同点:天然富营养化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必须过程,经历时间漫长,需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人为富营养化因人类排放含有N、Pの工农业生活污水所致,演化速度极快,短时间内可使湖泊由贫变富。

十四:土壤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生态失衡:由于人类大规模の生产、生活等活动,改变了影响土壤发育の生态环境,使土壤本身受到破坏。

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瘠化等生态失衡问题。

②土壤污染:大规模现代化农业生产の实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使土壤遭受到不同程度の污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