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时间+书籍

中国古代时间+书籍

古代时间概述:时辰,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间来历: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

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

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

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

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子时23:00~00:59(鼠),五行为“水”。

丑时1:00~2:59(牛),五行为“土、金、水”。

寅时3:00~4:59(虎),五行为“木、火”。

卯时5:00~6:59(兔),五行为“木”。

辰时7:00~8:59(龙),五行为“土、水、木”。

巳时9:00~10:59(蛇),五行为“火、金”。

午时11:00~12:59(马),五行为“火、土”。

未时13:00~14:59(羊),五行为“土、火、木”。

申时15:00~16:59(猴),五行为“金、水”。

酉时17:00~18:59(鸡),五行为“金”。

戌时19:00~20:59(狗),五行为“土、金、火”。

亥时21:00~22:59(猪),五行为“水、木”。

古代的更: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时辰历史: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21时至23时)。

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3时又72分钟,即4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又96分钟,即0时36分。

十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典故:十二时辰与属相的联系子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丑时:凌晨一时到三时,牛正在反刍。

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寅时:三时到五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卯时:五时到七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

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辰时:上午七时到九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巳时:九时到十一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午时: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未时:下午一时到下午三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申时:下午三时到下午五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酉时:下午五时到晚七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戌时:晚上七时到晚九时,狗开始守夜。

亥时:晚上九时到晚十一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书籍概述:书籍,是指装订成册的图书和文字,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

广义的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不过有些人认为图书一词是“河图”与“洛书”的简称。

起源和发展:简策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

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

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方”。

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帛书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

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

《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

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卷轴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

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

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

公元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

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活字印刷术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

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

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

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平版印刷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

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古代书籍代称:青简、韦编、青编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

“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

“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芸帙、芸编、芸签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缥缃、缃帙、缃缥、缥帙“缥”是青白色丝织物,“缃”是浅黄色的丝织物,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皮、封套,“缥缃”等遂成为古代书籍的代称。

坟典、坟籍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二酉代指丰富的藏书。

“二酉“原系湖南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

相传小酉山石穴中藏书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后则用以代指丰富的藏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