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

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

关于说话的秘密——七大语言智慧我们每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说话。

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呀呀学语,可到了成年以后却发现,每个人说话的技巧、方式、内容却是千差万别。

有人伶牙俐齿、出口成章。

有人笨嘴拙舌,满口荒唐。

可以说,说话是人类最有艺术感,也最有智慧的行为了。

那么,普通人的说话交流尚且如此,身为教师的我们站在课堂上,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如何做到说话内容吸引学生,是教师语言修炼中“说什么”的关键所在。

郭德纲曾经在他的一段相声中说道:“我会说话,你也会说话,可为什么你要花钱坐这儿听我说话?说明我们俩说的话不一样,说明这里面有学问!既然您能来,那一定说明我说的是您说不了的,所以您才来!这就是相声这门语言艺术的魅力!”没错,语言需要魅力,更需要智慧。

相声吸引的是观众,而教学则吸引的是学生,这其中也有不少的智慧需要我们去发掘。

我从教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教师到底该如何说话?说什么话?这三十多年的沉淀,保留到今天,已经成为我教学中掌控课堂,生活中和谐交流的法宝。

许多新老教师也因此受益。

十多年前,这套教师语言修炼技巧甚至还被列为了我创业期间的“商业秘密”。

可如今,我却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它,因它而受益。

好了,老师们,敲黑板的时间到了!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就是我三十年的语言智慧总结,真的很重要哟!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佛教的核心思想,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再进行浓缩的话,那就是一个字“空”。

所以,大道至简。

当然,我的语言智慧不可能跟佛学智慧进行类比,但我也用了七个字来高度概括我的这套语言体系,那就是“激、问、引、练、评、放、收。

”接下来我会逐一去讲解这七个字的内容。

○吸引,从激趣开始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开端。

那什么样的开课,才算是好的开始呢?其实,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激”。

所谓“激”,可以是激情、激趣,甚至是“激将”。

总而言之,是调动起对方的兴趣和关注度。

让接下来的环节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这一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对课堂及知识的选择,没有如成年人那般理性,如果在一开始没能吸引住他们,那么这节课往后就更难抓住他们的眼球了。

相反,如果从一开始就能良好的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整节课就会上的很轻松。

有一次在银川大学,我参加由全国政协举办的天下讲堂活动。

那一次,我演讲的题目是《享受过程,直面人生》。

由于代表的是全国政协,演讲水平可不能太低,必须精心准备。

思前想后,我采用了互动性较强的开讲方式。

演讲开始,在我的要求下,全体起立,双手合十20秒。

我继而补充到:“做完后将你的感受告诉我。

”(许多教授都老实站起来)20秒后,一位大学生说没感受,一位老教授说感受很肃穆。

而我此时则娓娓道来:“当我双手合十,第一眼见到大拇指,它最粗,代表领导,做领导的姿态要最低!第二眼见到的是中指,它最突出,代表我们团队中最有才的人,但最易折断,要放到中间保护起来。

食指代表最聪明的人,他处于领导和才人之间,领导和他结合——ok,领导和才人结合(兰花指——淡定)。

双手合十,目光一定要触及小指,想想家人、朋友、同事中那些无助的弱者。

当然目光触及无名指,那是提醒我们注视那些无名英雄,这20秒,双手合十,思想的过程就是一次自省,这样的过程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人生难道不是无数个20秒组成的吗?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享受过程……”此时,会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活动结束后,不少和我在一起交流的老教授都对我演讲时的开场赞不绝口,他们表示这样的开场既通俗又充满智慧,既真实又显得厚重。

听着他们的交口称赞,我明白,这次的准备是成功的。

其实,不论是演讲还是我们的教学,要想成功的做到“激”,有两个重难点要特别注意。

首先是要做到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能参与进来。

而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教师自己在台上“自娱自乐”,而完全没有注意到台下学生的反应,这样的开课是必然失败的。

其次,激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个人特长和风格的展示。

俗话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而有的老师,为了刻意的追求某种激趣效果,强行选择不适合与自己的方式来开课,这样所不仅没能“激”到学生,往往容易适得其反。

在课堂上,如果你会唱歌跳舞,那么你完全可以大方的展示出来,以此来吸引学生。

如果你会吟诗作赋,可以借此调动学生的情绪,并在学生心中产生教师才高八斗之感。

总而言之,“激”就是教师个性特长的展示,是一节课开始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极力提升自己的激趣开课能力。

○点燃智慧的火把在激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正式的教学内容了。

此时要让孩子们的小脑袋如发动机一样的转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提问了。

“问”是点燃智慧的火把。

它是锁定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蓄势待发,向教师所希望的思维终端冲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步。

但“问”的重点,就是能依据环节,并简洁提问,激起学生的思维。

不可以问的太难,也不可以问的太简单。

记得我刚刚当老师的时候,带我的师傅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他们家乡的习俗,并借以此来向我诠释教师在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在他们家乡,每当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春卷。

大人们把春卷炸好,但并不会立刻就给孩子们吃,而是别出心裁的将炸好的春卷,用一根绳子吊在树上,然后让孩子们站在树下蹦。

只有那些跳的高的孩子,才能够到春卷,并把他们摘下来吃到嘴里。

师傅说,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寄希望来年孩子们能长得更高。

师傅说,挂春卷非常有讲究。

不能太高,如果太高孩子们就会望而生畏,失去尝试的信心。

也不能太低,太低没有难度,如果这样就失去了挂在树上的意义。

所以,挂春卷的通常都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最熟悉把春卷挂在什么位置,既能让孩子们够得到,却也不那么轻松简单。

说完家乡的这一习俗,师傅话锋一转又开始说教学,他说其实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跟这老人挂春卷差不多。

提的问题太难了,孩子们缺乏思考的动力和兴趣。

而如果提的问题太简单的话,又起不到刺激孩子们大脑思考的效果。

所以,每节课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精心准备好这节课的提问,因为你的提问,所指向的就是你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忆起师傅说的话,我依然觉得非常有道理。

然而可惜的是,我在多年的听过课程中,却发现了太多老师因为不会提问而导致的课堂问题。

很多老师的提问,要么过于繁琐,喜欢在问题上绕来绕去。

要么喜欢复合式提问,很容易让还在在课堂上摸不着头脑。

更有甚者,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好像非要把孩子问倒才算显得他有本事。

这些案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这里我来说一个比较好的提问方式,那就是理性的思考,感性的表达。

说到这里,先让我讲一个小故事,那是我与崔峦老师的一段对话。

当时学校有幸请到了崔峦老师来为我们做指导,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和崔峦老师也渐渐的熟络起来。

闲暇之余,我们也曾聊到关于教师的语言智慧的问题,记得当时我和邵老师(我们学校的一位校长)还有崔老师一起有过一段对话:邵老师:崔老师,您最喜欢中国哪个城市?崔:小罗,你觉得他这个问题问得有智慧吗?罗:没智慧。

凡是看似简单,但对方一时无从回答的问题就是无智慧的提问。

崔:你把她的问题能不能修改一下,如何智慧的提问?罗:崔老师,如果让你下辈子在中国重新来过,你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度过你的童年?您会选择在哪个城市求学?您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创业?您会选择在哪个城市养老?崔:这样的提问确实便于回答。

其实我在对崔老师进行提问的时候,已经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在提问中做出了预设,童年需要快乐,学习需要安静,创业需要机会,养老需要气候。

然后在用感性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让崔老师想象自己下辈子重新来过,这样的提问就不会带给被问者任何的压力,回答起来也轻松愉快。

说到底,智慧的提问就是将对方的信息进行一次有组织的规划,即便于对方回答,又能真实的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越智慧,课堂效率越高。

所以,“问”展现教师课堂规划能力,是教师驾驭课堂知识的智慧。

○“挖沟”与“围堵”在提问完成以后,通常教师就希望学生能朝着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去迈进。

但往往会出现学生的思想与教师分道扬镳的情况。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引领水平。

把学生“引”向正确的道路。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的引领功夫不到火候的话,就会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用我们常说的话来讲,就是“老师被学生带跑了”。

记得有一次,学校进行公开课大比武。

比赛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所有参赛的老师都来上这节课。

这是一节思维拓展课,如果想上出彩,对教师的引领功夫很考验,需要细心的引导,才会在课堂上出现教师期望的各种精彩答案。

有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明显对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回答出自己需要的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与准备。

他在课堂上做思维训练,提问到:“小蜜蜂飞到鲜花的面前,对她说了一句话,你们说小蜜蜂是什么变的呢?谁能在想象空间寻找一个答案?”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希望学生回答孙悟空之类,进入到想象空间。

结果一位学生回答道:“我变的!”老师明显对这个答案不满意,反问道:“‘我’是想象空间吗?”回答的学生被问懵住了,接着又开始了“猜谜式”的回答:“太阳变的。

”老师有点着急了:“太想是想象空间吗?”此时学生更懵了,接下来教学进入到了失控状态,老师点了十余人来回答,始终回不到正题。

这位老师出现的问题,就是“引”的问题。

他不知道该如何将学生带入正途,白白耽误时间,降低课堂效率不说,还把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打击的一点不剩。

这样的课想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想要处理好课堂上的引导问题,有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一个是“挖掘式”引领,另一个则是“围堵式”引领。

先来说说什么是“挖掘式”引领。

学生思维如水,教师只需朝着目标方向挖一小沟,学生思维自然会朝着正确方向奔跑。

这类问题如同小水龙头,开关一拧,思维如白花花的水就流出来。

如上面的例子,当学生答:我变的。

教师引:可不可以是孙悟空变的?还可以是谁变的?学生自然答出一批中国神话人物。

教师引:还可不可以是奥特曼变得?学生自然回答出一批科幻人物等等另一种是“围堵式”引领。

告诉学生不许答什么,逐步围堵,逼迫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如上面的例子,当学生答:我变的。

教师引:他不是人变的,还可以是谁?太阳,不是,还有谁?快速推进。

如果此教学环节是重点,我们需要将结果推向迷茫,一直围到学生无话可说。

让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推出新课,“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如果此环节弱讲,那还是选上一方法较妥。

“引”是对“问”的修正,当学生在课堂上偏离教师教学轨道的时候,教师应该有能力有办法,及时将学生引导回正确的路。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提问、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对象、以及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正确的引领方式,所以,“引”充分展现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机智。

○我教儿子打游戏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在教学中,“练”同样是无比重要的过程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