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心理学》名解简单题

《医学心理学》名解简单题

《医学心理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医学心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指医学的一种主导思想,它是某一时代的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它影响着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4.主观观察法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传统上称为内省法。

5.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对象在一定时期内作连续追踪研究,从而探讨某一问题的发展规律。

6.前瞻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方法。

7.回顾性研究纵向研究的一种,是以现在为结果,回朔到过去的研究方法。

二、论述题1.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性质。

①交叉学科。

医学心理学与许多现有的医学院校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

②基础学科。

医学心理学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

③应用学科。

医学心理学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部门,包括医院、疗养院等。

2.简述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①死亡谱的结构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②约有半数死亡直接或间接与包括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有关,而这些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直接有关。

③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对人的内部适应能力包括保持心理的健全和情绪的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人们意识到心理活动的操作和调节对维持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⑤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也包括要求心理上的舒适和健全。

3.简述新的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①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②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

③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④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有能动的作用。

4.简述医学心理学研究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或影响医学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因素。

)①研究目标不明确②方法运用不当③主观因素的影响5.举例说明医学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其中的心理行为规律②调查法。

通过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等方式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

③心理测验法。

以心理测验作为心理或行为变量的主要定量手段。

④实验法。

对某一变量进行系统的操作,从而研究这种操作对于心理、行为或生理过程的影响规律。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感觉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物体的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等感觉器官而产生感觉。

2.知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按一定关系综合构成的。

例如香蕉就是由它特殊的外形、特有的表皮、味道、果肉等多种特征综合构成。

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回忆)。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4.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5.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周围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时间里,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7.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各个部分组成的,人们在知觉它时却能依据以往的经验把它组织成一个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8.知觉的理解性人们知觉事物时总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它、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9.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改变以后,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0.感受性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

11.遗忘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12.识记是个体获取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也就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13.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也就是把输入的信息牢固地贮存在脑子里。

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4.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情感则是情绪的高级形式,侧重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态度的反映。

15.心境是一种带有某种倾向性的、微弱而持续的基础情绪状态。

16.激情是一种猛烈、短暂、爆发的情绪状态。

常常是由于某种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突然来临时而产生的暴怒、狂喜、悲绝等。

17.道德感道德感是衡量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18.动机是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动力,具有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为的作用。

19.双趋冲突即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

但由于受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20.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

21.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即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22.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23.A型行为美国心脏病学家Friedman(1965)在研究冠心病时,把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为类型称为A 型行为类型:①时间的紧迫感;②争强好胜和敌意等。

24.C型行为类型是指导容易导致肿瘤的一种行为模式。

其特征有:①童年时期遭受过挫折、经历坎坷;②性格克制、压抑情绪、压抑愤怒;③焦虑、抑郁;④谦虚、谨慎、过分合作、调和行为等。

25.个性或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6.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调节系统27.特质是对个体行为具有决定作用的、一般的、现实焦点的个性基本单元。

28.气质是指一个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指向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29.性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30.社会化是指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活环境中,个体适应该社会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的过程。

社会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信息三个主要因素。

二、论述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主要有:①定势;②动机;③迁移;④功能固着;⑤个性(个性中智慧因素、自信心、灵活性、创造精神、毅力等)除了这些心理因素之外,感知材料的呈现与组织形式;原型启发与联想也会影响问题解决。

2.情绪的内容⑴情绪的内部体验⑵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⑶情绪的生理反应3.情绪的认知生理学说该学说通过实验说明:①情景刺激、认知因素和生理唤起三者相互作用可引起特定的情绪反应;②认知因素在其中起着认知标签(cognitive labeling)的重要作用;生理反应对情绪体验不一定是必须的,但能根据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起到始动作用(Leukel,1979)。

4.情绪调节调整行为目标,因为情绪与需要的是否满足密切相关。

改变认知评价方式,因为认知因素决定个体情绪的性质和强度。

改变或转换环境,因为情绪常由环境刺激引起。

心理防卫或应对,可以减轻或消除其对心身的不利影响。

咨询和求助,等等。

5. 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临床病人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认为需要是发展的;在前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后层次的需要。

6.影响挫折程度的因素有多方面。

首先是动机是否重要。

其次,个体的抱负水平(期望值)和个人的容忍力有关。

第三,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

7.个性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条件。

一般认为气质、能力和性格三者中以气质受遗传素质的影响最明显。

生活环境是形成个性差异的社会基础。

环境影响着个性形成的过程和行为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因素中,家庭尤其是父母行为对早期儿童个性的形成影响极大。

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在健全个性的形成中起着积极和主导的作用。

个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与个性的形成分不开。

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一、名词解释1.行为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型式,都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这样,学习就成为支配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行为学习各环节的干预,可以用于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2.强化: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

3.泛化:作为反复强化的一种结果,某些与条件刺激相近的环境刺激也可引起条件反射,这称为泛化4.消退:非条件刺激长期不与条件刺激结合亦即取消强化,条件反射可逐渐消失,这被称为消退。

或者行为的结果是原有的积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 (积极)↓→R(减弱)的关系5.正强化:行为的结果是积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增强,即R→S(积极)↑→R(促进)的关系,这称为正强化6.负强化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从而使该行为逐渐加强,即R→S(消极)↓→R(促进),这属于负强化7.惩罚行为的结果是消极刺激增加,从而使行为反应逐渐减弱,即R→S(消极)↑→R(减弱)的关系,这属于惩罚8.经典条件反射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9.操作条件反射当某一行为反应R(如压杠杆行为或回避行为)出现时总能一次次获得某种积极的结果S (食物刺激或撤消电击),则个体逐渐学会对这种行为反应R的操作,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10.示范作用是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学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可以通过对—个具体模型(mode1)的行为活动的观察和模仿,学会这一种新的行为类型,而不强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

11.认知行为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学习理论不同,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等个体因素在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作用,即S→O →R的关系。

12.潜意识精神分析论认为,潜意识就是不能被人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它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被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等。

13.心理防御机制又称自我防御机制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