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

高中思想政治会考知识点详细.

经济学常识考试内容:第一课基本知识点内容:1、(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人要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物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商品、物品和其他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有价值的产品一定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③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

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理解三个关键词:“商品”“固定”“一般等价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前两个是基本职能)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注意: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的差别。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

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

5.纸币与通货膨胀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本质是货币符号。

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部分国家的纸币)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

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

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6.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基本知识点内容: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理解其作用“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理解农村中的集体经济形式),还包括混合经济(注意性质的判定)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注意:三者的含义、作用)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其分配的方式有: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素分配等。

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1)市场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识记含义)(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即主要作用)的经济。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因、含义、任务和手段A、原因:①市场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自身存在着弱点和缺陷即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B、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C、主要目标和任务: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D、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货币、税收银行利率等是经济手段。

⑵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E、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第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二、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

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一、公有制决定着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考试内容:第三课考试目标:1、市场主体: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市场主体主要包括企业、居民、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性机构。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企业的含义: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作用:(1)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2)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3)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企业法人的含义。

3、公司(1)含义:公司是以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分类:股份而有限公司和而有限责任公司4、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尤其是在现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更显得重要。

第一、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民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因此,必须大力搞好国有企业。

5、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⑴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它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

⑵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生产总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

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确的方法有两条: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营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转变。

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6、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的含义、意义7、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8、企业经营者的素质:(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3)良好的业务素质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含义、作用、集中表现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考考试内容:第四课基本知识点内容:1、三大产业的划分及依据、GDP和GNP2、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