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五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第五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本章介绍清代两部最著名的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

它们同被列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它们的作者钱塘洪昇和曲阜孔尚任被人们称为“南洪北孔”而享有盛名。

一、洪昇的生平和创作
洪昇一生没有得过—官半职,在国子监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学生,因为《长生殿》的内容犯了清朝统治者的忌讳,又因在佟皇后丧期在家排演该剧而被捕入狱,最后经人营救,才只被革去太学生资格,郁郁地回到家乡,后不幸落水身亡。

洪昇既是戏曲家也是一位诗人。

他的创作除《长生殿》外,还有杂剧和诗文。

二、《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长生殿》分上下两部,共50出,写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抒情诗式的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

《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两条线索和两个主题。

就政治主题而言,它以开元、天宝年间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真实地揭示了天宝年间深刻的社会矛盾。

揭示了“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

通过历史的再现,总结了历史教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就爱情主题而言,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它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真挚爱情,表达了作者在性爱方面的社会理想。

(二)作者显然是以矛盾的态度来表现他们的爱情生活的。

因为李、杨的爱情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他们忠于爱情,作者肯定了他们的这种“至情”;另—方面,他们这种帝王后妃的爱情生活又给民族带来灾难,给国家造成倾危,又是应当批判的。

这种矛盾在《长生殿》没有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

(三)作者在选材时,将传说中的杨妃与寿王、安禄山之间的一些“秽”事一律删去,不仅保持人物形象的完整性,也突破了“女人乱国”的陈腐说教。

《长生殿》在艺术上有三点值得注意。

1、它在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题材处理上是爱情生活与政治斗争的描写相结合,不过这两种结合都还不很紧密和自然。

2、在艺术结构上《长生殿》以李、杨爱情生活为经,以政治生活为纬来编织全剧,两种不同内容的戏剧场面在舞台上交替出现,不仅有“冷热相济”的舞台效果,而且表达了作者“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创作意图3、《长生殿》曲词典雅清丽,抒情性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在人物塑造上主要人物性格都写得缺乏生活基础,不够鲜明丰满,这是《长生殿》艺术上的不足,但有些次要人物如雷海青却性格突出,可以看出作者刻划人物的艺术功力。

三、孔尚任的生平和创作。

他与洪昇是同时代人,为孔子的六十四代孙。

青年时期隐居在曲阜石门山读书,1684年康熙南巡返经曲阜,孔尚任被荐为御前讲经,受到赏识,破格提拔为国子监博士,翌年赴京就职。

后曾到淮阳一带参加治黄工程,这期间,不仅了解了社会民情,还结识了一些明朝遗老,凭吊了一些明朝遗迹,为创作《桃花扇》做了思想上和材料上的准备。

创作《桃花扇》之前,他与友人顾彩合作写了传奇剧本《小忽雷》,算是一次创作上的演习。

《桃花扇》经
过十年经营,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脱稿。

它一问世立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不久,孔尚任被无缘无故罢官。

人们以为这和《桃花扇》的创作有关。

1702年他怀着激愤的心情返回故乡,最后卒于石门山旧居。

除《桃花扇》外,他还有诗文集传世。

四、《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桃花扇》分上下两本,44出。

全剧借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描写南明弘光王朝覆灭的历史过程,充分展示了明末社会广阔的历史画面,反映当时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南明王朝必然灭亡的命运,寄托了作者的“兴亡之感”和民族之恨。

具体地说,有四个主要方面:
(一)深刻揭露了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和腐败堕落,从而总结了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二)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的忠肝义胆和爱国主义思想,使之同南明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作者的民主思想。

(三)肯定侯方域等复社文人的政治态度与思想品格,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四)对史可法等抗清将士的歌颂表现了作者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但《桃花扇》也有明显的思想缺陷,如对农民起义军的诬蔑,以及剧中体现的“权奸亡国”的历史观,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偏见与历史局限。

《桃花扇》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四个方面:1、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在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这是《桃花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

2、《桃花扇》在刻划人物方面做到同一类人物性格不雷同,主要人物的性格不单一,使全剧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立体感。

3、结构复杂,构思巧妙。

全剧的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以侯、李爱情为主线展现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画面。

其次,侯、李的“离合之情”又用一柄宫扇来牵合。

先是侯方域赠扇、题扇;再是李香君以血溅扇,杨龙友画扇,苏昆生寄扇;最后是张道士撕扇,充分发挥了这个道具的作用,体现“南明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的艺术匠心。

再次,全剧针线细密,转换灵活,偶然的冲突之中寓有必然的情节发展,故往往给人以奇峰突起、天外飞来之感。

最后,《桃花扇》不落生旦大团圆的旧套,结尾也别开生面,让侯、李二人爱情破灭,双双入道,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创举。

4、语言刻意求工,精心安排。

凡曲词,以写景抒情为主,故典雅华美;宾白用以发展情节,表现人物个性,故精密,不与曲词重复。

但是由于作者坚持“宇不通俗、不肯伤雅”的态度,故全创语言有生动不足,当行不足的缺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