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晋灵公、赵盾以及三位武士的形象,鉴赏“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
2、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史学家的实录精神。
教学过程一、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一)分析课文(做题要求:分组朗诵课文,边读边用笔划记信息. 1、从原文中筛选信息,用原文回答2.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格特点)1.晋灵公的“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齐读第1段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又从哪些事情上可看出来?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二)高考链接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赵盾不忘恭敬。
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
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
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赵盾忠君爱国。
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
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很忧虑,率先进谏,但晋灵公不听。
C.赵盾体恤下情。
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她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赵盾深明大义。
董狐是古代的好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他如实记载了赵盾这件事,孔子肯定了董狐的做法。
高考链接课堂练习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灵公奢侈暴虐,加重赋税来修饰宫室,因为熊掌没炖烂,竟然杀了厨师,把他的尸首装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从朝廷经过。
B.赵盾、士季向晋灵公进谏,晋灵公文过饰非,还想方设法要杀掉赵盾。
他派遣的力士鉏麑不愿执行他的命令,于是头撞槐树自杀了。
C.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害赵盾,他手下的武士灵辄却在关键时刻帮助赵盾幸免于难,以报答赵盾昔日的送饭之恩,赵盾自己只得逃亡了。
D.晋大夫赵穿杀了晋灵公,晋国太史董狐写“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廷公布。
赵盾难以辩白,大有感慨,孔子也为他蒙受杀君之名感到可惜。
(三)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之外,还有武士虽着墨不多,却光彩照人,他们是鉏麑,提弥明,灵辄,你最欣赏谁?你认为谁的出场最精彩?文中刻画的人物分别代表那一类人?齐读课文2.3.4段完成表格(四)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总结(五)探究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1、《左传》: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2、孔子的《春秋》: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3、董狐:赵盾弑其君(六)深入探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并阅读课本28-29页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思考并讨论董狐和孔子的记载为什么是“赵盾弑其君”?他们记载事件的标准是什么?用现代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七)春秋笔法史学价值总结(八)课后作业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1、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亟请于武公亟:急切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法度、规定C缮甲兵,具卒乘具:准备D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赐予2、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郑武公娶于申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B虢叔死焉,他邑唯命君何患焉C其谁曰不然其乐也融融D为之请制闻之,有献于公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从正面表现庄公有孝心的一组是()①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
③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④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⑤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④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过其母姜氏,因此姜氏不喜欢他,而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并企图篡位未遂,但最后庄公包容了姜氏的过错,母子和好。
B共叔段身为“京城大叔”,贪得无厌,修治城郭,集结兵力,修守战备,企图偷袭郑都,多行不义,结果众叛亲离,落荒而逃。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说明庄公老谋深算。
D庄公粉碎共叔段的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再与其母相见,但后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C.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D.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6.下列对于文中有关词语和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武公是郑桓公的儿子,武姜是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B.本文塑造人物个性鲜明。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狡猾。
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同胞兄弟纵其欲而使之放,养其恶而使其成,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义。
C.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
D.伐指的是公开宣战,有时还有伴有礼乐,古汉语表示宣战的字词还有侵征袭,征是天子随从作战,一般指的是正义的战争。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
B.当祭仲提出京邑的城市规模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直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郑国姜氏、郑庄公和共叔段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反映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B.姜氏因庄公寤生而恶之,偏爱幼子共叔段,武公在位时,多次请求“立之”;庄公即位后,又帮助、支持共叔段扩大地盘和壮大反叛势力,并打算做共叔段反叛的内应。
C.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的骄纵贪婪采取观望放纵,不予批评,更不予制止的态度,共叔段因此而加紧了反叛的步伐,郑庄公最终在鄢一举彻底击败了共叔段。
D.颍考叔很孝顺自己的母亲,当他得知郑庄公对自己不及黄泉与母亲“无相见”的誓言后悔的消息后,采取了挖隧道的方式,使郑庄公母子相见,并恢复了母子关系。
9、将《郑伯克段于鄢》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2)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参考答案:1、A(亟:多次、屡次。
)2、B(A两个“于”均为介词,但前者表处所,后者表对象。
B两个“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之于”。
C前者为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后者代词它。
D均为代词,但前者代共叔段,后者代这件事。
)3、D4、D(“说明庄公有妇人之仁”不妥,而这说明庄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
)5.A6. A正确,嫁于郑武公为妻,因郑武公谥号是武,故称武姜。
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
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先发制人,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
这可以得知B想正确。
.叙事线索清晰。
作者紧紧抓住以郑庄公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为另一方的矛盾冲突这一线索,围绕争夺权利这一焦点安排叙事线索。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叙述矛盾冲突的发生和发展。
所以C表述错误。
侵是不宣而战,袭趁夜秘密偷袭。
)7.D 9、(1)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2)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3)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
翻译: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
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
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
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
”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
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
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
”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
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
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