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人民医院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范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0.9%生理盐水2次/日口腔护理。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 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一、置管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范围直径>15㎝,至少应大于敷料面积(10㎝×12㎝),碘酊原液消毒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时间1min—3min稍干后用75%酒精脱碘3遍。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该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1-2次/周,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沙河市人民医院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h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主要临床诊断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准备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最大限度减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二、插管时1、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执行手卫生操作规范。
2、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4、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尿管固定稳妥。
5、置管过程中,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插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
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4、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5、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2次用0.5%碘伏进行会阴护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6、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7、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8、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9、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前,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四、其他预防措施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沙河市人民医院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SOP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1.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换药2、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3. 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4. 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 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6. 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7.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8.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9.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10.严格环境消毒。
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后的环境,应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预防性消毒应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11.接触皮肤、软组织感染创面的物品如敷料、棉球等应放入感染性医疗废物袋中焚烧。
沙河市人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一、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1、改进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
2、控制胃内容物返流使病人采用半卧位,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3、使用硫糖铝替代H2-受体阻滞剂和抗酸剂防治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可引起口咽部菌群失调,因此应合理使用,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二、切断传播途径1、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洗手。
2、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液等呼吸道治疗设备的污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一个重要传播途径。
因此,应定期对呼吸机管道及湿化瓶等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
3、隔离措施对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对MRSA、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隔离。
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病人或携带者必须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器官移植、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四、护理工作中的预防控制措施1、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2、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3、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在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4、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
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5、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