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虽无利用仪器进行实验室研究的条件, 而他却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长期临证实践的条件,尽 一切可能通过切身体会去寻求知识。

一是对药物的切实研究 二是临床的细致观察,以及详细可靠的病历记 录。


他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 凡药皆自尝试”。自我尝试仍不得真知,则求助于他 人之体会。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耻下问厨 师。其他药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细辛、麻 黄、花椒等,均验之于己,而后施之于人。对市药的 真伪,博咨周访,亲自监制,务得其真而后己。因此 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重,为常人所不及。特别是 他反复尝试总结出萸肉救脱,参芪利尿,白矾化痰热, 赭石通肠结,三七消疮肿,水蛭散症瘕,硫黄治虚寒 下利,蜈蚣、蝎子定风消毒等,充分发扬了古人学说, 扩大了中药效用。他对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药的研 究,可谓前无古人。
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书 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 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张锡纯先生是 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 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 坛之牛耳者”。
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 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第二是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中医行吗?有用吗?科学吗?和西医比呢? ——张锡纯用他的医案说明,中医有用! 那西医呢?我们应该抵制它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合中西而融贯为一是也。 “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 之外。”


古为今用
:“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 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 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 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 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补中益气汤PK升陷汤

“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
急往救之。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 勿鲁莽误人!”
“张氏自由聪颖,稍长研习六经诗文,
天文算数,尤通易理,后因不第而秉承 遗训专攻医学,苦读伤寒,亲尝百草, 早年悬壶于乡里,成绩斐然。”
衷中参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张锡纯身处的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灰打垮了中国人的 自信, 中国人也开始了对自个文化的怀疑。
张锡纯小名片




张锡纯(1860年-1933 年),字寿甫,原籍山东诸 城,河北盐山县人。 清末民初中国医学史上重大 影响的医家。 力倡和奠定中西医汇通的代 表医家之一。 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书。
历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中医界没有任何一 个人的影响能够和他相比,他的影响是十分 巨大的。 从那以后,中医界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人物。” ——余瀛鳌先生 “实高出万万” “为第一可法之书” “必可救许多枉死之人”

——彭子益



1860年 18 9 7 年 1909年 1912年 1918年 1924年 1927年 1928-1931 1933年 1933年
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 学习西医。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前3期。 应德州驻军统领黄华轩之邀,任军医正。 应聘任沈阳立达医院院长。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 在天津开业行医。诊所名中西汇通医社。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六期。 创办中医函授学院。 卒于天津。
谢谢!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 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 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 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 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 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而他在临 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 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将中医传播下去

1927年,天津,中西医汇通社 该怎么让更多喜爱中医的人能够接受正规的中医教育呢 ? 举办函授 “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
但愿同胞皆上寿,敢云身后有千秋 。”

白天给人看病授徒之余,晚上亲自编写讲义,然后组织印 刷,给各地的学生邮寄。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



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 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然而他说:“诸家本草 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怎样发古人 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 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 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 胞说难通。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 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 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 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 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 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 也”。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 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 可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 “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 深讶”。
张锡纯—––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
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 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 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被称为“医 学中第一可法之书”,而张锡纯先生也 被称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

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 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 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 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 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1885年, 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 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然而,1911年前,仍 以训蒙、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 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 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 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 潜心于医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