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教育名人名校志20051221

湖南教育名人名校志20051221

石门县雁池乡中心学校雁池乡中心学校位于石门县享有“西北门户”美称的雁池乡境内,座落在石清线、甘罗线的十字交叉路口处,,依渫水河而建,占地逾3万m2,建筑总面积13900m2,现有教职工98人,教学班28个(小学部12个、初中部13个、高中部3个),在校学生1625人,系石门县西北山区最大的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

五十四载风雨洗礼,二万日子辛勤耕耘,坚定的职业信仰、崇高的育人理念、强韧的从教精神,蕴含了山区人民的心血与汗水,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铸就了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石门县雁池完小(1950年9月——1968年)民国27年(1938年),晚清名人黄碧川(同治十年诰授资政大夫二品衔)之子黄伯厚单传孙媳陈氏,人称陈幺姑,善理家政,颇有眼光,为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子(黄务滋、黄务涤、黄务涛),聘请熊承明、唐玉阶、覃正安三位先生在豪宅内兴办家塾,并邀黄克明、黄强化、黄锦化三位富家子弟陪读。

1942年6名富裕子弟就读于石门四高(原址在石门县磨岗隘),家塾随之停办。

这6名学生中,黄克明、黄强化长大后成为雁池完小“原形”的创始人,是石门县西北区老一辈的名教师。

黄锦化从政,黄务涤曾任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务涛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后任南京农林局总农艺师。

1948年9月~1950年8月,黄克明、黄强化、黄锦化、黄承才在雁池黄氏祠堂兴办小学并执教,招收黄家子孙近百人,编成四个班。

为石门四高的迁址提供了生源和师资。

1950年9月,县人民政府决定石门四高迁址于雁池,定大财主黄伯厚三进四重的豪宅为校址,更名为雁池完小。

首任校长蔡先哲同志,率十六名教师,囊苏市、磨市、雁池、杨柳、罗坪五乡农家子弟400余名,整编为8个教学班(小一到小四各一个,通学。

高小五、六年级各两个,寄宿)。

首届高四班学生中,有磨岗隘乡的游碧竹,现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周常军,曾任石门县副县长;雁池乡的覃道宣,曾任湖南省化工厅销售处处长;杨柳乡的许万举,曾任石门三中书记兼校长。

1951年9月~1954年8月,陈启初同志接任校长,仍按8个班建制办学。

使用全省统一教材,形成除英语科外其余科目均齐全的教学环境,并结合山区实际,春、秋两季招生。

其间,1951年寒假全体教师由区公所文教助理分派到各村协助土改工作,致使1952年春季开学推迟一月之久。

1953年春,因生源过盛,只好在磨市乡增设了分校(小高15、16班),一期后在区政府支持下修建了一幢320m2的土木结构教学楼,这两个班的孩子才返回雁池完小。

同时,分校的开办,也为磨市完小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1954年~1958年,盛芳楚任校长,注重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五爱教育,并组建中国少年儿童先锋队。

同时,带领教师开办夜校,参与农民扫盲工作。

1957年,学习、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开展“三好学生”评选活动。

尽管寒假期间因“反右”伤害了部分教师,但未冲淡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

1958年改“乡”为“公社”。

盛校长本着“为人民服务、培养山区孩子”的宗旨,为山区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干部。

20世纪70~80年代,石门县局级干部中有就7位是由雁池完小走出大山的。

盛校长也因成效卓著,于1958年调任石门二中校长,1972年又调任石门一中校长。

1959年~1961年8月,苏太源任校长。

1961年9月~1968年,张宏国任校长。

以“报国、立身、求学”为理念,带领师生务实从教,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字报满校园,批斗会、斗私批修会替代了课堂教学。

“知识越多越反动”、“头上长角角最硬,身上长刺刺最尖”的口号使一部分学生淡化了求知意识,助长了“运动”气息。

黄家豪宅的一对石狮子就是当时被砸碎的。

好在这种混乱局面仅持续了40多天,磨市区区委书记马世军和雁池公社党委书记覃事鄂出于对教师的保护、对山区教育的关爱,他俩认为“学校教伢儿读书、识字才是本分”,遏制了事态的发展,学校恢复了教育教学秩序。

1967年,闻“复课闹革命”指示,改“四二”制为小学五年制。

石门县雁池五·七中学(1969年~1978年8月)1969年春,雁池完小更名为雁池五·七中学,张宏国继任雁池公社联校书记兼学校革委会主任。

首批招收初中班三个,学生147人。

1971年继续招收初中生,小学部只好另迁他处。

1972年“贫管会”进驻校园,贯彻“不忘阶级苦”、“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导向。

1973年~1976年8月,陈进儒任校长。

1973年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故初二学生多读半年踏步期。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展,加之张铁生“一张白卷上大学”的风靡。

“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育资本主义的苗”,学校因此卷入了开门办校的潮流。

1976年9月,许伍梅(女)同志接任革委会主任。

此时,学校仅四个初中班(初21~24班),学生不足200人,教职工15人。

校舍破烂不堪,师生餐宿狭窄拥挤。

十月,随着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到来,许伍梅同志以一位女强人的身份展现了她的胆识和谋略。

她一手抓勤工俭学和办校条件的改善,一手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依据当时现状及本地农产品特色,带领全校师生在距校两公里远的学农基地上开垦、移植了1800多株桔苗,利用荒山野坡形成了阶梯式总面积达18亩之多的桔园基地。

导致五年后可观的经济收入,为学校条件的改善提供了经费保障。

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孩子,年龄偏大,劳动观念极强,求知欲望也不弱,加之每期学费不超过5元,寄宿生一月生活费也只需6元(自带粮食蒸饭),尤其是读书“跳农门”的诱惑力很大。

许主任正是利用了这一原动力,在教师中掀起“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教学热潮,在学生中激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求知热浪。

有时,白天劳动早晚教学,有时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做到了学习、劳动两不误。

1977年,许主任同全校师生一道制坯烧砖、挑土运料,以上级2.5万元的拨款为启动资金,修建了学生礼堂兼食堂、翻修了学生宿舍、添置了课桌凳床,以至1978~1979年间学校增办四个班的高中班,也能保证“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且具备餐宿条件。

后来,“贫管会”撤消离校,修建工程也接近尾声,学校的中心工作由此转入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轨道。

石门县雁池中学(1978年9月~1997年元月)1978年9月,伴随教育体制的复苏,学校更名为雁池中学,许伍梅同志继任雁池中学校长,她在抓好桔园培管的同时,着力于“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做好事”的活动。

以身边的“活雷锋”引路,打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时,师资队伍十分贫乏,“‘老三届’的高中生也能撑起雁中的教学,把我们的‘未了情’寄托在学生身上”成了许校长的口头禅。

当年期末统考,雁中的校平成绩居全区六所中学之冠。

1979年,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学校一切工作更加勃勃生机。

覃道爱同志就是本届初一25班的新生,该同志现任海南省人民银行行长、厦门大学博士生。

在任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行外汇管理处处长期间,因打击外汇走私案有功,接受过《焦点访谈》的专题采访,曾受到朱镕基总理的亲切接见。

1980~1984年8月间,许校长始终坚持“勤工俭学、教育教学”两手抓的策略。

1981年迎来了桔园效益的第一个丰收年。

他利用1.8万元的桔园收入,又带领师生翻修一幢930m2的教学楼。

自该年始,学校逐年被评为县、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同时,师资队伍由原来的“老三届”为中坚力量转移到中师生支撑教学上来,学校教学质量始终居全区一、二名。

1984年9月,刘仲芳任校长,仍承袭了许校长“两手抓”的谋略,并加大了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的投入,让学生学得有趣,玩得有益。

该年中考,雁池中学取得全县61所中学中排名第4的好成绩。

同时,在县田径运动会上,以长跑、投掷两大优势项目崭露头角。

本届毕业生卢方军同学保送升入石门一中,后未经高考就被少年科技大学录取,现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清华大学副教授。

1985~1993年8月,刘校长始终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

狠抓教学作风建设的同时,不忘内部挖潜,极力推荐覃道槐同志担任学校总务主任。

该同志作风过硬、处事精细、能抓善管。

1988年,创造了桔园收入高达10万元的佳绩。

同时,新办了两个预制厂,自筹资金翻修了1002m2教工住宅楼。

学校因此被评为全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市、县两级曾四次以该校为现场推介经验。

覃道槐同志享有“红管家”之美誉,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至此,雁池中学已初具承办6~8个初中班的完整规模。

1993年9月~1995年8月,周自刚任校长。

学校仍坚持“质量立校”的宗旨,确保“一园两厂(桔园、预制厂、猪厂)”效益。

1995年9月,县政府撤区并乡(原杨柳、雁池、苏市3个乡合为一个乡)后,各乡成立了教育办,余吉朝任雁池乡教育办主任,王文革任雁池中学校长。

王校长率教职工21人、学生378人(初59~64班),致力于推进校长负责制、教工工作量制、教学质量奖惩办法,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重要指示,以“求真、立身、守纪、乐群”为育人理念,以“勤奋、刻苦、善思、好问”为学风,以“爱生、深钻、重研、精讲”为教风,使雁池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1996年中考,123名毕业生中有6人考上了中师中专,5人录入石门一中,学校巩固率、直升率、参考均分、毕业率、重点升学率五项综合评估获全县第五名,其中语文、历史两科分别获得一、二名。

当时,“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春风再度吹遍祖国大地。

在乡教育办主任余吉朝的带领下,经乡人大议事通过,采取全乡人民统筹集资的方式,修建了一幢1220m2的教学楼(三层12间教室,9间教师办公室)。

至此,黄氏老宅除了几株古木苍松外,全部消失殆尽。

1996年底,余主任又发动教职工集资修建了一幢1500m2的教工住宅楼。

石门县雁池学校(1997年2月~2003年8月)1997年2月,吴纯波任校长。

时值省电力厅为石门县西北区未来发展,奠定电力保障,计划投资1.2亿元,建造110千伏变电所。

电力部门经三处考查合议后,希望定址在雁池乡中心小学的地盘上。

乡政府考虑到雁池中学教学楼竣工后有多余的教室,乡教育办也认为正顺应教育布局调整和追求规模效益的潮流,报县教育局批准后,将雁池中学和雁池中心小学合二为一,学校因此更名为雁池学校。

形成了具有山区教育特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5个教学班,教职工35人,学生800余人。

乡政府利用接转资金,计划为学校添一幢六间教室的小学教学楼。

学校考虑到近几年学生高峰期的需求,自筹资金8.8万元融入这幢教学楼的整体设计,使这幢教学楼增加了两间教室和两间教师办公室,建筑面积达960m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