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辨识与职业防护

风险辨识与职业防护


第5类 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6类 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危险、有害因素类别(二)
按GB 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为20类: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包括雷击)
淹溺
灼烫(不包括电灼伤、火灾引起的烧伤) 放炮(爆破作业发生的伤亡事故)
高处坠落
坍塌
冒顶片帮
透水
火灾
瓦斯爆炸
锅炉爆炸
火药爆炸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三)
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 4.相关方管理缺陷等。
三、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方法,通常采用: 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2、参照事故类别; 3、依据职业病类别。
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便于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与辨识。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一)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92 )的规定,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5类)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5类)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6类)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5类) 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4类)
按卫生部《职业病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10类
粉尘类 化学性物质类
生物因素
放射性物质类 物理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险、有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险、有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险、有害因 素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险、有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险、有害因素
四、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一)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能量、有害物质的存在 能量、有害物质的失控
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于作业环境:
1.物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 3.有害的作业环境; 4.安全管理缺陷;
按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划分:
第4类 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一、基本概念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两者不
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 :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
二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识别
(4)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三)有害的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2.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 外部噪声;
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险、有害因素。
(四)安全管理缺陷: 1. 设计、 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 2.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 ;超负荷;禁忌作业等;
第1类: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 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 其他电危害等);(4)噪声危害(5)振动 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 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 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风险辨识与职业防护
2020/11/26
1
内容提要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基本概念 二、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识别
1.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2.危险、有害因素的表现形式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四、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1.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2.危害辨识的方法 五、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思路 六、危险、有害因素的后果 七、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一)不安全行为有13大类: 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安全装置堵塞); 3. 使用不安全设备; 4. 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体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易燃易爆场和出现明火);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违规作业(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 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忽视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未戴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手套、安全鞋、安全帽、呼吸护具、 安全带等); 12.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设备旁穿肥大服装或戴手套) ;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
注:不安全行为主要是针对操作者而言,非针对管理人员;而由管理人员的决定和行动引起的不安全因素属 于不安全状态
(二)不安全状态有4大类: (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 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 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第2类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3类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