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如何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现代体育运动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卓越的体能、高超的技艺、灵活的战术,还必须有很强的适应环境和抵御外界刺激、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身体、战术、技术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比赛的“输”和“赢”与其说是在于“体”,倒不如说更取决于“魄”。

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23届奥运会实现了“零”的突破,夺冠后,他说:“当时我脑子里只有我和枪,只要打好每一枪,胜利就会属于我”。

无数事实说明,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傲、或馁、或对结局期望过甚,就会造成各种消极的心理负担,即使实力再强,也难以在赛场上取胜。

据有关资料表明,运动员比赛失常时,80%以上是心理因素,只有10%是技术准备不足。

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在现代体育竞技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在大赛中,一个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是:自觉--正确认识自己和对手,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有明确的目的,独立完成任务;果断--紧急情况下,虽然内心也经历复杂、剧烈的斗争,但是,在需要行动的时候抓住时机,毫不犹豫;自制--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不因周围环境和气氛的变化而产生心理和情绪的波动;坚韧--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直至最终完成任务,达到目的。

运动员如何调控赛前心理过度紧张赛前心理过度紧张是每一名运动员都必须面临的问题。

目前,运动心理学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控制心理过度紧张和焦虑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塑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动员有组织地、长时间练习。

另外的一些方法则简便快速地使运动员摆脱紧张并顺利进行比赛。

不幸的是,运动员在心理技能学习过程中,因受时间的制约而不能完全掌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想了解如何有效地控制赛前出现的心理过度紧张,而对心理紧张的真正原因却很少有时间认真思考,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运动员如何快速摆脱心理紧张的方法。

过度紧张的形式过度紧张影响竞技运动员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些运动员能体验到紧张感并伴有身体僵直、麻木等症状。

另外一些运动员脑中会产生一些消极思想,他们似乎无法摆脱这些焦虑的情绪。

一方面,这两种紧张都可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并使他们的注意力偏移,从而断送整场比赛;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对这两种形式的过度紧张加以控制。

当运动员预感到比赛即将来临时,将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这种紧张形式为:身体紧张→焦虑→运动成绩下降控制这种紧张的最普遍和容易的方法是深呼吸或放松练习(放松练习的例子将随后介绍)。

头脑中的消极情绪是造成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原因之一,消除这种过度紧张的最好方法是控制消极思想,使运动员心理活动转移到积极的方面上来。

运动员要训练自己摆脱消极因素,调整心理状态。

如果运动员身体出现过度紧张,那么通过放松练习加以控制。

简便而有效的放松练习也许是运动员最需要的,他们应熟练掌握这些简便的放松手段,以便在赛前灵活加以运用。

有些方法要求运动员在进入可引起身体过度紧张的场景之前,利用放松练习使自己镇静,练习自己在即将来临的紧张情况下,迅速进入所喜爱的放松状态中的能力。

如何使用这些方法呢?当进入紧张场景时,首先要面对现实,然后采用缓解心理紧张的方法加以控制。

如果自己已掌握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放松方法,那是最好不过的。

如果还没有一种适合自己的心理放松方法,那就试用本文最后介绍的方法。

对运动员来说,关键是理解这一方法并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控制过度紧张,赢得比赛的胜利。

那些对消极情绪不知所措的运动员,可以使用一种中断这种思维的方法,这样可以阻止过度紧张进一步增加。

首先,认识消极思想,把自己的思想重新引导到要做的事情上。

许多运动员说:“当头脑中产生消极思想时,身体感觉非常紧张。

”实际上,任何使自己目标偏离的想法都是不良的,必须予以纠正。

1. 认识:必须识别消极思想。

牢记,正是这种思想才使自己产生焦虑、疑惑和失败,只有认识并承认它,才能采取有效措施。

2. 停止消极思想:迫使自己停止这种思想并暗示,这种思想无助于比赛,只会影响运动成绩。

3. 重新确定思想:必须练习这种技能,使其行之有效,如果仅说停止这种思想,那么很有可能重新回到先前的消极思想中,身体紧张将继续增加。

必须学会自我调整,把思想集中于目前该做的事情上。

总之,运动员首先要决定哪种紧张最能影响自己,然后再进行一种控制紧张的练习方法。

这并非是件很难的事情,只需运动员稍微花费一点时间和耐心。

当对这种方法有了充分理解后,就要把它运用到实际比赛中。

关键是,当过度紧张出现时,认识它并判断出属于哪一类,然后迅速进入一种熟悉的放松练习中.心理左右比赛成绩必须做好赛场准备关键场次的比赛,运动员需要承受许多特殊的心理负荷,需要摒弃特殊利益和面子等杂念,需要应对激烈比赛的环境和突发事件等。

因此,做好关键场次比赛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一、运动员的自我心理准备1.参赛角色的合理定位与比赛自我表现水平的合理评价。

在关键场次比赛前和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要始终建立全力冲击、追赶对手的意识,有意与无意地把自己摆在困难的、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低位置”。

为了在比赛过程中保持正常心态,运动员对自己比赛自我表现水平的客观评价非常重要。

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信意识、忘我意识、警觉意识、应变意识。

2.依据自己专项比赛身心消耗特点的针对性心理调节。

针对自己的特点调节首先要了解自身神经和机体系统消耗特点,因为在同样的比赛时间段运动员身心消耗特点不一样。

把握专项比赛的身心消耗特点差异,将有利于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更科学有效地安排技、战术和个人特色内容的发挥。

所以,依据运动员个体身心消耗特点,并根据比赛规则和时间制定出比赛心理放松、注意力集中、呼吸调节及表象演练等心理调节程序方案,对抓好关键比赛的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因素最佳竞技状态是长期艰苦训练及有效地安排训练计划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其它因素会负面地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若能对这些负面因素有所认识,便有机会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从而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与比赛组织有关的因素在很多运动员的脑海中,都误以为比赛中的任何事情都会安排得十分理想,他们经常期待着一个非常完美的比赛环境。

很可惜,每当事与愿违的时候,那些未预料到的变化就会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及水平的发挥。

一些自然因素,如强风和大雨,反常的气温及海拔高度的影响,都可能会对那些不适应的运动员做成干扰。

除了这类自然因素外,抽签的变化、不公平的裁判,及带有敌对情绪的观众等,都同样会对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构成负面的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模式化的训练”,亦即是尽量让运动员在同样的条件下从事训练,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影响。

例如,预早到达比赛场地以适应不同的气温或海拔高度,在平常的练习亦要养成风雨不改的拼劲等。

总之,让运动员经历符合重大比赛实际情况的比赛或训练,是保证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必要手段。

与运动员状态有关的因素运动员的行为及生活方式亦会影响到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例如,经常性的睡眠不足、饮食不定时、吸烟、酗酒、自行作指定以外的训练等,都可能会降低运动员常规训练后的恢复速度,从而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此外,运动员对家庭、教练员、同事、朋友、学业、工作等的不满,亦会导致训练或比赛成绩不理想。

对于那些参与存在着危险性比赛的运动员,害怕受伤或发生事故的想法,也会使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影响运动成绩。

因此,教练员必须尽可能纠正运动员的消极情绪及行为。

与训练和教练员有关的因素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例如,训练的强度过大、进度过快过急、比赛安排过密等,都会对运动员构成极大的压力,因而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除此之外,勿视了训练与能量重新动员要适当地交替进行这一点,不但会降低运动员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能力,甚至可能会导致运动创伤。

如果运动员长期处身于上述种种压力及紧张之下,就有可能进展至过度训练的弊端。

另外,教练员本身对运动项目的知识、态度、行为与及能否有效地掩饰自己的感情和面对失败的情绪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发挥。

要解决这类问题,教练员就得设法掌握更多有关的运动项目训练知识,并且要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了。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战术的较量,而且也是心理素质的对抗。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但比赛的成绩往往相差悬殊,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出众的身体条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训练与赛前心理控制对运动技术的提高、临场正常地发挥水平和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将会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正常比赛和训练,甚至造成运动员一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训练是适应体育运动竞赛的需要,随着现代体育科学技术和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运动竞赛表明,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要消耗很大的体力,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

心理训练作为一种新的手段进入运动训练的领域后,就和传统的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一起,构成了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

在运动实践中,心理训练已经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在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久要进行身体、技术、战术的准备,而且要进行各种心理准备。

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基础。

一、心理训练是比赛获得胜利的秘密武器1、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说,就是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为运动员争取优良成绩作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说,是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能更好地参加运动训练和完成复杂的比赛任务。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甚至是伴随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

西德的运动心理学家里德尔认为:“比赛的心理准备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成功之外还必须经受失败和挫折,最后使运动员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稳定的--也就是说能够抵制各种干扰因素的人。

”由此可见,心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比赛条件和比赛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在比赛中遇到各种情况都能保持平和的心理,准确、灵活地运用技、战术。

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正常水平的发挥。

2、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对自身身体和技、战术的调节,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起着消极的阻挠作用。

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对其比赛的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