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第一章理想信念

思修第一章理想信念



追求自我实现(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实现个 人的抱负)占被调查人数的41%; 追求生理需要(收入高、劳动条件好,轻松自由, 便于流动,离家近)占35%; 追求尊重需要(晋升机会多,社会声望高,有职 有权)占10%; 追求安全需要(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占8%; 追求社交需要(人际关系融洽)占6%。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从入 学的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 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 快乐,为了在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 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 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 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只 要做好了这七点,大学生临到毕业时的最大收 获就绝不会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只要做好了这七点,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 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毕业生。
有一句流行语:“我平庸,我快乐”;
本”; “人的期望越高,压力越大,给自我 预留的生活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宽松, 从而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的留言
“……上课,枯燥,没劲;自习,无聊,没劲;睡觉, 多了也累,没劲;打工,累死累活,让人剥削,没 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
人贵有自尊之心,自立之举,自
强之志。 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夫之
理想信念的作用(教材第17—18页)
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人为什么能够有理想?

目的性的需要。人具有意识和思维能力, 人会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人在社会 生产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 人能够运用感觉和思维,在行动之前就在 头脑中里为自己设定明确的意图和目标, 并以此来支配和制约自己的行动,人能够 设定目的 。
(3)信念具有多样性。
信念的作用


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信念实质是对事物的看 法,一旦形成即成为世界观、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信念是判断事物的标准。已形成信念是对事物的 看法,决定对事物取舍。 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激励力量。信念中包含着 坚定不移的认识和情感上的高度认同,使信念成 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的动力。信念一旦形 成,就沉积为意识的内核,而成为内心世界的精 神支柱。

3.理想的类型(从内容上划分)

(1)生活理想。 是一个人按照自己对生活意义的
理解以及自己的生活情趣,对未来生活方式、生活结 构、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生活理想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着人的成长和 事业的成败。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正是由于从生 活上被腐败思想打开了缺口,从而堕落的。 案例 生活理想并不只是对生活条件的期盼,更重要 的是人们期望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怎样生活 得更有意义更充实。
人为什么能够有理想?
意义性的需要。人不象动物那样简单地生 存着,人不仅要追问世界是什么,人是什 么,而且要追问世界对人的意义,人为什 么要活着以及怎样活着?即世界及人生的 价值问题。 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台词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it’s a question.)

理想的本质是:
一是反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烈 愿望和进取精神; 二是不仅包含对社会生活可能性的想象,而且 包含对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 三是不仅表现个体的人生追求,而且表明这种 人生追求与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一致性; 四是不仅预测了未来的美好前景,而且与现实 的人生实践紧密相连。
理想的特征:

2.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什么是理想?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 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 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 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含着三个基本要素:
人们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的实质; 有实现可能性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充分 的依据,这是理想的科学所在; 人们对未来发展的形象化构想,这是理想 的表现状态。
生活

三年自然灾害,阳早一家有细粮,但他以“不搞特殊化” 拒绝了,愿和中国人一样,以红薯干、萝卜充饥。他坚 信:“能使穷人翻身的毛也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眼下 的苦难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周恩来5次接见 他们,次次道“辛苦”,阳早回应总理:“给社会主义 干活,心甘情愿。做心甘情愿的事不谈辛苦。”改革开 放后,阳早、寒春习惯地过着中国人已不习惯的物质生 活。老朋友用“简单至极”形容。阳早出门一般带饭。 一次去天津,他带了两个馒头、两个鸡蛋、两个苹果。 午饭时,他分一半给司机,司机说去馆子吃面。一次, 王震宴请他们,阳早扫了一眼宴席后罢宴,王震忙换上 豆腐白菜。他固守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信念。
人生是否一定需要理想信念?
在早些时候的一个调查中,76% 的人认为需要,24%的人认为 “无所谓”,“不需要”。 认为需要的人群中,相当一部 分人认为人生需要一个理想但 并不重要。

人生是否一定需要理想信念?



另一个长达20年的追踪调查: 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们问:“你们有目 标吗?”有10%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 ……; 4%的学生曾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了。 20年之后……

4.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确立的对 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 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教材第16页

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与统一。
“相信某内容真”同“某内容真” “真的相信”与“所信真”

信念的特征:
(1)信念具有稳定性。
(2)信念具有执着性。
理想具有超前性 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理想具有实践性 理想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 理想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
• --------流沙河
理想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是什么:对真理的探索
(3)道德理想

是指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人格和做人的标准, 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简单地说,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
(4)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状 况的向往追求。社会理想是全社会成员的 共同理想,它最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 特性及其变化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 想。
信仰

信仰是指人对宗教或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 极度尊崇和信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辞海》上海还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7页。)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最高表现形式, 它是关于人生终极目标的信念。 信仰的突出的特点是在系统性、唯一性

三个概念的关系:

理想以信念、信仰为基础,信念、信仰决 定理想。有什么样的信念、信仰,就有什 么样的理想。信念、信仰决定理想的内容 与方向,即信念与信仰决定了人为之奋斗 的目标。
共产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理论 基础上的崇高信仰

共产主义信仰汲取了此前人类创造的一 切文明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 然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确立 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提出了无 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的历 史使命。它立足当时的历史现状,对人 类社会的未来作出了合理的推论。


1946年8月,康奈尔大学农牧系27岁的毕 业生欧文· 恩格斯特(阳早)受《西行漫 记》影响,辗转半年到延安。他要亲眼 见识创造了“小米加步枪”和“长征” 神话的毛泽东。 此后开始长达60年的追 求。
工作:


阳早根据国外的资料改造养牛机械,为防“下雨积水,牛容易生 病”,他设计了被业内称道的“牛性化”坡道。 阳早研制的“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奶牛场成套设备 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成为业内解放生产力的示范设备。 寒春记录了1963年至今各种挤奶器工艺,对其使用寿命和奶的细 菌含量的影响。她设计的牛情表格让畜牧研究所的专家汗颜。20 年,寒春每天早上5点巡视牛群。凡落灰之处写上clean(清洁)。 阳早一天大部分时间置身牛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20 头牛, 头头在心。他们给牛场立下规矩:一分钟能解决的事不能酿成大 事,今天能做的事不能拖到明天。一天,寒春发现新生的牛耳朵 上无打号印记,她对值班人员发火,“昨晚能做的事为什么要等 到今天?你有说服我的理由吗?”
邓小平说: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 现共产主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 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 领。”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90页。

理想信念建设必须把牢记最终奋斗目标 同完成现阶段任务统一起来。从而使自 己从观念形态变成了一种现实的运动。 坚持理想与现实、理想与实践的一致性, 这是我们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在实践上 正确处理党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奋斗纲 领的重要问题,把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的心灵向往和坚定信仰,转化为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自觉 行动。
(2)职业理想





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工作 业绩的追求。 职业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职业是人的谋生手段。 第二,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正
马克思所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 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职业选择中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职业道德理想的一次调查
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人为什么需要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2.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涵 3.信仰的力量

1.人为什么需要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人的思维结构的两个重要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