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养生术

养生术

古典医学中心原理。秦始皇、汉武帝等为上位者对长生不老梦寐以求,促进了人们

对养生术的探索,汉唐时期的养生术无论在理论还是在方法上,都较先秦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涌现了华佗、张仲景、嵇康、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很有造诣的养生学家;

(2)节养术和服饵术的兴起;

(3)奠定以动养、静养、食养相结合的养老(老年养生)术;

(4)服食「仙丹」或「五石散」的食丹服石术盛行,由皇帝

到士大夫都身受其害,至唐末,此歪风才逐渐衰落。先秦,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是传统养生术

的奠基时期。先秦诸子争鸣,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

过程中,整理自古流传的养生术,产生了侧重面不同的养生

流派,例如道家以「清静无为」为核心,儒家以「修身养性」

为核心,《吕氏春秋》则鼓吹运动养生术,导引术、气功养

生术也已兴起。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先秦

历代的医学、养生学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是传统中医和养生学的第一部经典宋元时期的养生术发展主要表现在:(1)先后产生了陈直、邱处机、朱震亨、忽思慧等著名养

生学家和《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保生要录》、《居家宜忌》、《饮膳正要》等养生名著;

(2)饮食养生术进一步发展,饮食调养和食疗受到普遍重

视;

(3)药物养生术逐渐摆脱了食丹服石之风影响,开始走上

正轨;

(4)医学界出现了以刘元素为代表的寒凉派,强调养生在

于养气,以张子和为代表的攻下派,以李东垣为代表的补土派,重在调理脾胃,以朱震亨为代表的滋阴派等;

(5)倒仓术兴起。

明清时期的养生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涌现了张介宾、冷谦宗、高濂、万全、李时珍、曹庭

栋等著名养生学家,出版了《养生四要》、《修龄要旨》、《遵生八笺》、《寿养丛书》、《老老恒言》等养生名著;

(2)老年养生术进一步完备;

(3)以重视养形为核心的养形术,加强中年时期养生的中

兴术相继兴起;

(4)出现了薛立斋、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为代表的

温补学派;

(5)调补五脏的养生法则和大量养生方剂的出现,丰富了

养生术的内容,并成为一门系统的专门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望愈来愈强烈,世

界各地都掀起养生热潮,主要表现在:运动健身形成热潮,健身器材十分畅

销,走进普通百姓家庭;气功养生,倍受青睐,太极功夫,普及全球,形成

气功热、太极热;各种保健食品、药物,尤其是一些传统养生药方被发掘利

用,推陈出新,成为市场的热卖商品;而保健刊物和养生学书籍的增加,亦

令养生知识得到普及;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养生理念及养生方法也随着中国

医学的备受重视,对世界的养生学产生更大的影响。

养生百科内容来自于:养生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房中术、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方法。人类希望使生命永在,《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仲景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以养其生。”明确提出了运用医药养生的观点,华佗的五禽戏则是导引炼形的重要记载。至于以恬淡虚无为主导的精神养生主于老庄之学,发展于佛、道两家,倡导脱离红尘,清静无为,这也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前提,故气功以此两家为主。晋隋时,矿物药养生盛极一时。房中术秦汉前较开放,宋以后遭压抑排斥,故流传后世者极少。辟谷养生术仅在佛、道教的少数流派中传播,而饮食调摄养生法则日渐发展,四时调摄养生、环境摄养等也渐趋深化。理论养生就是要延年益寿,康健无疾。人之正常寿命据《黄帝内经》应达百岁,而今只有少数寿星可以达到。对健康的要求,包括体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必须是活动自如、视听不衰、神智正常,方算达到养生的要求。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证通畅、维持稳定做为主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①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则精神充旺,调和之道,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达到内实外密,康健有寿。②流通气血,气由血化、血随气行。流通则生机正常。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动作促进气血的流行,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③培补精气,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本,后天之精乃动力之源,故而延年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④节欲保精,多欲则伤精,故节减不使其过耗,恬淡虚无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⑤阴阳采补,首推房室,今多不传。方法养生的方法主要有:①调神养生,清心寡欲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②吐纳养生,即气功,一是静心,二是以意引气。③导引养生,专指用形体动作为主导的办法养生,也要求有呼吸动作配合。④食饵养生,控制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有关禁忌的方面等,包括饵药养生。⑤保精养生,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一是养神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⑥环境养生,主张在高爽、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便利之处结庐修养。文献可分数类:①通论类。主要从养生的指导思想等立论、全面分述各种养生方法,《养性延命录》、《养老奉亲书》、《三元延寿参赞书》、《老老恒言》等。②食养类。主要从饮食物性味、效用与人体状态等的关系论述养生之道,如《饮膳正要》、《随息居饮食谱》等。③导引吐纳类,主要论述气功、导引炼形的理论及具体方法,如《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陆地仙经》、《静坐要诀》、《易筋经》等。④炼丹类,是各种炼制丹药有关论述,主要收藏于葛洪的《抱朴子》及道家的汇编类著作《道藏》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