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医大师李玉奇肝硬化腹水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李玉奇肝硬化腹水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李玉奇肝硬化腹水药方和病例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在我国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较早,但在治疗方面仍属一个难题,一般采用护肝、利尿、腹腔穿刺放液术、手术治疗等,疗效尚不满意。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的“鼓胀”或“单腹胀”范畴。

近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是从50年代开始的,最早的临床文章见于1955年。

1959年即有中医辨治的大样本观察资料出现。

自此以后,本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日益引起重视。

通过临床探索和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反复积累,证实中医中药在消除腹水,改善肝功能,促进肝脏质地变软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

治疗本病当分标本,急则治其标,化湿利水,活血逐水为主;缓则治其本,健脾温肾,益气养阴为主。

从整体上看,则又着重在后者,符合本病的临床特点。

医者关键在于权衡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而选用攻补两法。

此用药之规律与临床治疗基本吻合。

肝硬化腹水不同阶段的症状:
当肝硬化恶化了,这时候的治疗重任在于迅速遏制病情复制,阻止肝癌的产生,使乙肝患者异常的肝功能变成正常的肝功能。

肝硬化患者
要引起注意,通常情况下,在肝硬化腹水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是不一样的。

以下是针对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详细的解释:
早期:肝硬化患者会出现轻微的腹胀,不过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问题,所以,导致很多肝硬化患者没有引起重视。

肝硬化患者中期也会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腹部膨隆,状如蛙腹,有时会出现行走困难。

部分伴有胸水,多见于右侧。

晚期:面色多而且黝黑,出现黄疸,腹壁静脉怒张,全身发热,内分泌功能失调,经常性的行走困难,腹水不易消退,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会危及性命。

病例:
患者:吴谋,男性
就诊时间:1999-10-22
主诉:肝脾肿大6年
现病史: 6年前病起原因不明,曾患高热,而后患儿逐渐消瘦,于当地医院查出肝脾肿大(原因待查)。

1994年中国医大附属二院确诊为:脾大,肝硬化腹水。

1997年北京儿童医院专家门诊诊断同前,主张立即行摘脾手术,家属拒绝。

为求中医治疗于1999年1月来诊,
血小板70×109/L;B超显示:脾肋下8.3cm,肋间长14.9cm,厚4.5cm,门静脉1.1cm,盆腔液体性暗区2.7cm。

症见:患儿精神状态不振,面容少华,四肢乏力,腹微胀,食少纳呆,口干不欲饮,消瘦,低热,肝大助下3cm,小便频短,大便正常。

舌质:紫绛舌苔:少苔脉象:数脉,弦脉
刻下症:神疲,少华,乏力,消瘦,腹胀,纳呆,口干,低热,肝大,脾大,小便少
检查: 1999年1月本院检查结果:血常规:血小板70×109/L;B超显示:脾肋下8.3cm,肋间长14.9cm,厚4.5cm,门静脉1.1cm,盆腔液体性暗区2.7cm。

辨证分析:该患儿发病原因不明,考虑为食伤脾胃,脾虚运化失职,湿浊蕴蓄中焦,加之外感邪毒,蕴而化热,湿热胶着,日久凝滞血脉,蕴结肝脾,结为瘀血,血流不畅,发为肝脾肿大,证属瘀血为患,实为湿热邪毒蕴蓄肝胆所致。

脾气虚,气血运化乏源,不能荣养头面四肢,故见患儿精神萎靡,面容少华,四肢乏力,消瘦;脾失运化,水液泛溢,流于腹腔,阻滞三焦,瘀血阻于胃肠故腹微胀,食少纳呆;湿热邪毒伏于五脏,每于午后或正气渐衰之时潜出,正邪相争故而低热;湿热瘀血阻滞经脉,水道不畅则小便频短,气化失司则口干而不欲饮。

舌紫绛少苔为瘀血内结之征,脉弦数示内有郁热。

诊断:脾水
治则:化瘀软坚,行气利水法治疗脾水
方名:通利一效饮加减
组成:柴胡10g,槟榔片10g,使君子15g,常山5g,桃仁10g,牡蛎40g,知母20g,莪术10g,黄芪20g,当归15g,榧子15g,内金20g,黄瓜皮40g,茯苓20g
用法:6剂,1日2次,水煎服
医嘱:食易消化之食品,避风寒,卧床休息,勿劳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