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绪论)一,起止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推翻(1368)止,其间约134年。
二,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由抒情文学为主体转入为叙事文学为主体,审美视角由贵族阶层转向普通的市民大众。
第一节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一、元朝是一个以蒙古贵族为主,联合各族上层统一全国强大的封建王朝。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宋代遗留的南北两个政权的隔离局面,疆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元史》卷58《地理志》“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近辽左,南越海表”,疆域超过了唐代。
统一增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
忽必烈时,严禁权豪势要扰民圈地,并且把荒地分给无田的农户,蠲免赋税,兴修水利。
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城乡手工业、商业在停滞一段时间以后,在统一提供自由安全贸易的大背景下,也走向了繁荣的道路。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有史学家认为:“元代的商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发展程度是超过前代的。
”(在中国历史上,商人地位的每一次提高,都标志着那个时代思想的相对解放)许多城市的规模也超出了前代,大都既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
“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居民多达四、五十万。
而当时的杭州,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
据马可-波罗记载:“这座城市的庄严与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
”二、元朝存在的社会问题(大本史四2030)1、蒙古贵族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
P187-1882、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成为元代的痼疾。
三、元代社会的文化特征1、元朝轻视学术文化,知识分子地位空前低下。
20312、思想领域多元并存,礼教的影响力相对减弱。
与政治上的高压和歧视不同,元代统治者在思想领域相对开放,在儒学受重视的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有自己的信仰。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在中原地区都得到发展,程朱理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在元代,思想领域呈现出各种观点和流派争雄斗胜的局面。
第二节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一、叙事文学1、叙事文学兴盛的原因在元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失去了进身之阶,这对于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的知识分子是个很大的打击。
他们每每“沉抑下僚,志不得展”,而同时自尊的品格又不能让他们屈身于当权者,同时他们又不甘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没。
因此在他们为自己的才能谋出路的时候,找到了书会。
在书会中,他们接受两宋以来讲唱文学的传统,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写各种讲唱文学脚本。
因此元代的知识分子地位都比较低下,他们熟悉大众的日常生活,了解百姓的情感,又由于他们大都饱经苦难,对社会有更深入的感受和思考。
因此他们的创作,能够代表一个时期民众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而他们毕竟是饱学之士,创作水平要高于一般的民众。
由于“书会才人”参与到讲唱文学的创作,在作品中展示了他们的才学、思考和真感情,因此使元代的叙事文学很快就大放异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超越传统的抒情文学,成为了一个时代标志性文学。
中国文学史在此时完成了它的转型。
2、叙事文学兴盛的表现元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创作是杂剧,不但杂剧家大多是“书会才人”,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而且他们创作的作品多,社会影响力巨大,同时这些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窦娥冤》《西厢记》等即使在今天,也几乎是家喻户晓)。
除了杂剧,南戏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元代形成的戏剧传统,对明、清两大的戏剧影响深远。
二、抒情文学元代的抒情文学也在继唐宋有所发展,表现是散曲的出现。
散曲是比诗词更为灵活的韵文抒情体,它的出现,给文坛带来了一定的新气象。
但传统的诗词,尽管在元代也有创作,其成就不可与唐宋同日而语,显出了寂寥的总体倾向。
第三节元代文学的审美特征元代文学的总体倾向是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评北曲(散曲和杂剧)的审美风尚是“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有文采又不晦涩,通俗又不流于粗俗),徐渭评南戏“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余阙《柳待制文集序》评元代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况周颐评元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这些评语,是从各种文体出发,说的都是元代文学自然本色的特点。
元代文学显示出一种朴素美,这是元代文学非常鲜明的审美特征。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1、说话:是唐宋以来一种表演艺术的专用名称,始见于唐代。
“说话”就是口传故事,它向上可以上追溯到神话时代,近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东汉后期汉灵帝的“击鼓俑”(满面笑容,张口扬枹fu2——鼓槌,栩栩如生)是表演时的生动形象。
隋代和唐代都有文献记载有说话艺术的存在。
到了宋代,说话艺术空前发达,在大城市里都设有专供表演用的瓦舍、勾栏(据记载,东京东南角就有三处瓦舍和五十多处勾栏,勾栏中最大的表演棚可容纳数千人),还出现了专门说某种“好话”(故事)的专业艺人(说《三分》的事霍四究,讲《五代史》的是尹常卖),宋代的说话呈现出鲜明的职业化和商业化的特点。
2、说话四家:四家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说经就是演说佛书;讲史就是演说前代兴废征战之事;这三种都是以叙事取胜,合生以表演敏捷见长。
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3、话本:通常认为说话人的底本就是“话本”。
这个名称也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
除了说话人的底本,话本还有两个来源:一是以说话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整理人一般是比说话人有更多的知识和学养,整理出来的故事往往文字更通顺,情节更合理,内涵更丰富,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二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改编的通俗故事,如《大宋宣和遗事》。
根据鲁迅的提法,文人按照话本小说的体制,自编的故事,被称为拟话本,如《二拍》中的大部分故事。
根据说话四家的划分,话本可分为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三种。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教材202。
主要见于《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和三言等书。
其中我们要学习的是《碾玉观音》《错斩崔宁》。
2、小说话本的体制:文体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构成部分。
入话是小说的开端部分,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如《崔待诏生死冤家》(《碾玉观音》见《警世通言》卷八)以春归诗词开篇,引出郡王因惜春带着家眷游春,遇到秀秀,并买她为奴,主人公登场,故事就正式开始了。
二是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题旨有关系的小故事,行话说:“权做个‘得胜回头’”。
(《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入话的设计,是说话人为了安抚早来的观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技巧;当然也有引导观众领会题旨的目的。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优秀的作品都具有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特征。
结尾是在正话之后,以一首诗总结故事的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收场”之类的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分类:(1).爱情小说,如《碾玉观音》《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
(2).社会问题小说,其中以公案小说为主,如《错斩崔宁》。
(3).豪侠小说(4).神怪小说4、小说话本的艺术特色: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是小说话本的突出特点。
小说话本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安排,在展开叙述故事时,努力做到有层次的介绍,并随时有益地为以后情节的发展进行铺垫,使情节发展自然而又井然有序,尽管头绪繁多,却能将来龙去脉交待得一清二楚。
善于使用伏笔,造成悬念,增加情节的曲折性,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小说话本中许多优秀的篇章,都成功地做到了用白话来描写社会日常生活,叙述骇人听闻的奇闻逸事,并用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它第一次用白话文来描写叙述社会日常生活,对当时社会上的人情世态,做出生动的描绘。
《错》作者对错斩崔宁的一番议论:这段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
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
冥冥之中,积了阴骘,远在儿孙近在身。
他两个冤魂,也须放你不过。
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
道不得个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可胜叹哉!第三、小说话本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时,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言行来刻画表现人物,如《闹》周胜仙初遇范二郎:心里暗暗地喜欢,自思量道:“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过,再来那里去讨?”正思量道:“如何着个道理和他说话?问他曾娶妻也不曾?”……你道好巧!只听得外面水盏响。
女孩儿眉头一纵,计上心来,便叫:“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的糖水来。
”那人倾一盏糖水在铜盂儿里,递与那女子。
那女子接得在手,才上口一呷,便把那个铜盂儿望空打一丢,便叫:“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那范二听得道:“我且听那女子说。
”那女孩儿道:“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
你今却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
”这范二自思量道:“这言语跷蹊,分明是说与我听。
”……随即也叫:“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糖水来。
”卖水的便倾一盏糖水在手,递与范二郎。
二郎接着盏子,吃一口水,也把盏子望空一丢,大叫起来道:“好好!你这个人真个要暗算人!你道我是兀谁?我哥哥是樊楼开酒店的,唤作范大郎,我便唤作范二郎,年登一十九岁,未曾吃人暗算。
我射得好弩,打得好弹,兼我不曾娶浑家。
”卖水的道:“你不是风!是甚意思,说与我知道?指望我与你作媒?你便告到官司,我是卖水,怎敢暗算人!”作品分析:小说话本中以爱情小说和公案小说最受欢迎。
①《碾玉观音》中的人物分析:★秀秀: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新的表现:△行为上——大胆泼辣地追求爱情。
爱憎分明,对所爱的,爱得火热,致死不变;对所恨者,会恨彻骨髓,必欲报仇而后快。
△审美上——秀秀身上,有一种让人感到痛快的淋漓尽致的美,她出身下层,大胆泼辣,对自己向往的,一点也不含蓄的直白地表现出来。
对自己追求的东西,十分强烈顽强,即使做了鬼魂也不放弃。
这是此前的文学作品中绝无仅有的。
(文学史中为爱情奋斗做出牺牲的女性如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但却十分懦弱;霍小玉——向往不切实际的爱情,尽管执著,却没有办法和能力保全爱情)★崔宁:与秀秀相比,崔宁展现了另外一种性格特征。
他是民众中老实忠厚的代表。
他和秀秀一样,向往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但他表现得不够大胆、主动,甚至十分怯懦、畏首畏尾。
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与人物性格有关,任何时代都会有这一类型的人。
第二、与处境有关,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只能服从于命运,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